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馆内新闻
带你游汉阳陵(八)
2008-02-25 16:48:58 阅读数:

四 汉景帝和他的大臣

      前面我们讲到汉景帝为了刘彻能顺利继承皇位,保证大汉政权的平稳过度,首先不念父子之情迫杀了废太子刘荣。第二步进行“清障”,清理掉反对废太子刘荣的大臣,而最让汉景帝放心不下的大臣,就是平叛吴楚七国之乱的功臣条侯周亚夫。

[汉景帝与周亚夫] 

      汉景帝执政后的第三年,暴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根据父亲文帝的遗言,大胆启用周亚夫,没出三个月就平叛了七国之乱。平叛使景帝十分器重周亚夫,回朝后将他从代理太尉晋升为太尉,后又升任为臣相,君臣关系很是亲密。但后来由于周亚夫连续三次力阻景帝的重大人事安排,使君臣关系出现了不和谐,景帝逐渐疏远了周亚夫,最终露出了杀机。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皇帝至高无上,满朝文武都是围着皇帝转,皇帝的话就是圣旨,谁敢不听,但是周亚夫就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和当朝皇帝顶牛,大家就不仅要问,这个周亚夫是什么来头,有什么背景,又是何方神圣?

      说起周亚夫,他不但是将门之后,而且还是文帝朝和景帝朝的两朝元老,其影响力在朝内朝外不可小视。周亚夫的父亲叫周勃,是西汉开国元勋,他跟随刘邦驰聘疆场,南征百战,东杀西拼,战功卓著,被封为绛侯。在惠帝朝又晋升为太尉,就是现在的军委主席,手握兵权。吕后去世后,身为太尉的周勃和臣相陈平共谋,一举诛灭了吕氏集团,拥立代王刘恒为皇帝,自己为臣相。周勃死后,大儿子周胜之继承侯位,过了大约六年,周胜之与所娶的公主感情不合,又犯了杀人罪,文帝便废了其封国。一年后,汉文帝念其周勃诛吕和拥力自己为帝立了不少功,出了不少力,又从周勃儿子中选择了贤能的周亚夫,封为条侯,接续父亲绛侯的爵位。

      汉文帝很看重周亚夫的军事才能,他在临死时告诫太子刘启说:“国家如果有什么巨变,周亚夫是能担当重任的人,可以让他领兵”。汉文帝之所以信赖是因为在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入侵,京城安全直接受到威胁。为防御匈奴,汉文帝调动了三路大军来保卫京城,一路任命刘札为将军,驻军灞上,也就是今天西安的灞河北岸;一路任命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就是今天西安西北渭河北岸;一路任命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就是今天咸阳西南渭河北岸。三路大军安营扎寨后,有一天汉文帝御驾亲临三军,一方面巡查部队布防情况,另外也慰问一下官兵将士。

      汉文帝龙撵和随从在灞上和棘门军营,都是直接策马扬鞭,疾驰而入,驻军无论官兵将士无不热烈出迎,欢欣鼓舞。最后文帝来到周亚夫的细柳营,军中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严阵以待。皇帝先导警卫开路车刚到大营门口就被拦住不让进,文帝到后让随从对门卫说,皇帝来看望大家,请打开营门!谁料士兵却不买账,冷冰冰回了一句:周将军命令,军中只听从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我们是按照将军的旨意行事。无奈之下,文帝派贴身宦官手持自己的符节信物去见周亚夫。过了一会,周亚夫才下令守门将士打开营门,让皇帝一行进来,同时守门军官还告知随从:“周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车马快跑。”文帝于是命令随从和车夫缓慢而行。到了军营大帐,周亚夫身披宝剑拱手道:“臣身在军营,穿铠甲、戴头盔,无法跪拜,请皇上恕臣用军礼参拜。”

      文帝对周亚夫军营十分满意,心里很受感动,敬重地慰劳了周亚夫。回宫路上,汉文帝神清气爽,有些大臣嘀咕道:这个周亚夫太傲慢了,不把圣上放在眼里,圣上还那么容忍他!汉文帝长叹道:你们不知周将军一片苦心啊!在霸上和棘门军营所看到的,简直就象儿戏,很容易遭守袭击,将军也容易被俘虏,而周将军的军营匈奴是无法撼动的啊!

      因此文帝在临终时秘授景帝,国家危难,可用周亚夫。君臣互信,可见一斑。平定七国叛乱后,周亚夫官拜臣相。其实周亚夫一次又一次力阻皇命,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据《史记》记载,周亚夫作风严谨、秉章办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的性格作为将军带兵打仗,会无往而不胜。但是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臣相,既要管理好朝政,又要处理好臣相和皇帝的关系,既要按国家的律例办事,又要满足皇帝的金口玉言,周亚夫显然不具备这种左右逢圆的能力。另外周亚夫还是一个谋国不谋身的人,他为国家谋划的多,为个人谋划的少。比如他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梁国被吴楚层层包围,危在旦夕。梁王天天向周亚夫请求救兵,周亚夫就是不发一兵一卒,无奈梁王向景帝告状,景帝亲下诏书,命周亚夫调兵救梁,然周亚夫还是不奉诏。如果周亚夫是一个谋身不谋国的人,为了自身利益,他完全可以调兵救梁,这样既讨好了梁王又不违抗皇帝的圣旨,可谓一全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但周亚夫想的却不是一个梁国的得失,而是汉朝的生死存亡。所以他通过对整个战局以及双方兵力部署的研究和分析,认为救梁会饴误战机,因此拒绝救梁。后来七国之乱的平定也证明了周亚夫作战思想的正确。

      正因为周亚夫谋国不谋身的正直性格,使他和皇帝顶上了牛,皇帝要做的,他坚持原则不让。特别是汉景帝重要的三次人事安排,周亚夫作为臣相都一次一次的极力反对。这三件事一是力阻汉景帝废立太子。我们知道汉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将刘荣母亲栗姬贬入永巷,立刘彻为太子。周亚夫认为,按照皇室废立太子的原则,太子刘荣没有大恶就不能立而被废。其实周亚夫一身戎马倥惚,那能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那能感悟到废立太子这件事背后人与人的微妙关系,那能知道废立太子已与刘荣的好坏没有关系了。为了一个废太子,使本来君臣关系很好的汉景帝和周亚夫出现了不和谐。《史记》中说周亚夫“迁为臣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承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次疏之。”对于景帝疏远自己并未引起周亚夫的警觉,他还我行我素,当景帝又要封王皇后哥哥王信为侯时,他又一次出来反对。前面大家已对王皇后有了认识,这个女人不简单,她在宫中可谓日升中天,不但很受景帝的宠爱,也很受景帝姐姐长公主的喜欢,更重要的是她还在皇帝母亲窦太后那儿赢得了“乖媳妇”的形象。窦太后主动向儿子景帝提出要封皇后王娡哥哥王信为侯。

      在朝议中,景帝刚一提出,周亚夫就立即出来反对,其理由是先帝刘邦的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王信虽是皇后的哥哥,但无功也亦无建树,不能封侯。本来景帝认为此事甚小,且又是太后所言,没想到周亚夫这么极力反对,心里很是不高兴。第三次是再一次力阻汉景帝封匈奴降将为侯。有一次,五个匈奴将领投降了大汉,汉景帝非常高兴,他为了鼓励更多的匈奴将领投降,就要封这五个降将为侯。但曾带兵打仗的周亚夫却坚决反对,他认为这五个人本是匈奴将领,现在投靠汉朝,对于匈奴单于就是不忠,如果封侯就是鼓励将领都去变节做汗奸。这次景帝没容周亚夫把话说完,就严厉道:“承相议不可用”。俗话说“有个在一再二,没个再三再四”,周亚夫一而在再而三地顶撞,使汉景帝很不高兴。作为皇帝,说话一言九鼎,将山是我刘家的,拍板权在我手里,我说封就得封。然而汉景帝这边把五个将领一封,周亚夫那边就撂挑子,称病不上朝了。景帝对此十分生气,既然有病不能上朝,便一道御旨,把周亚夫的承相给免了。

      毕竟周亚夫是两朝元老,一代名将,有功于汉景帝,也是当朝最大有功之臣,其能力和影响都不可小视。因此,汉景帝曾想在自己百年后,让周亚夫辅侍少主刘彻,所以他还想再试试周亚夫,看他经过免职后这一段时间是否有悔晤,是否对自己言听计从。这实际上是汉景帝给了周亚夫一个机会,让他东山再起。然而只谋事不谋人的周亚夫并未领会景帝的这番美意。这一天,汉景帝传诏周亚夫入宫,赏赐食物。可是,宴席上只放了一块大肉,不但没切又没放筷子。周亚夫心里很不高兴,喊人拿筷子来。善打“太极”又城俯很深的汉景帝看着他,虽然心里已很生气,但面上还笑喜喜地说:“这么大的肉都不能满足你的需要吗?”周亚夫一生气,脱帽谢罪后扬长而去。景帝睁大眼睛看着他的背影斥责道:“这家伙决不是一个侍奉少主之人”!

      这个结论很可怕,不是侍奉少主之人,那就是反对少主之人了,看来这个人已不能在用,需清除不可。说是奏巧,周亚夫也该命绝,他的儿子为了孝敬父亲,走后门从制造皇家葬品器具官员那里买了500副盔甲盾牌,以备父亲百年后陪葬之用。这件事后来被搬运工人因给的工钱少而告发。景帝抓住这一机会,要置周亚夫于死地。他传旨廷尉(相当于现在国家最高法院院长)要对周亚夫严加审问。廷尉责问周亚夫:“你买这么多盔甲盾牌是不是想造反?”周亚夫回答说:“我买的都是葬品,怎么能造反呢?”廷尉斥道:“即不是你想活着时造反,也想死了后在地下造反”!此后在廷尉的监狱里,周亚夫被百般折磨侮辱。一代名将终因忍受不了而绝食,五天后吐血而死。

      周亚夫之死虽然使汉景帝为爱子刘彻的继位清除了一大障碍,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景帝的薄恩寡义。七国之乱,汉景帝十分危机,随时都有被推翻的可能。在这关建时刻,是周亚夫挺身而出,率领将士出生入死,平定叛乱,才使景帝得以坐稳江山。现在周亚夫已经被免职回家,就让他颐养千年,但汉景帝还是不放过他,非置于死地不可。前面给大家讲过,就一个国家而言,汉景帝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好皇帝,在他统治时期,对国家的治理,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他本人而言,又是一个城俯很深、善打“太极”、善于伪装、心狠手辣、独裁残忍的皇帝。周亚夫因为性格耿直坚持原则被冤杀,而他的老师晁错却在七国之乱初被他枉杀。那么他为什么要枉杀他的老师晁错呢?(待续)

 

                     (文:颜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