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馆内新闻
带你游汉阳陵(九)
2008-04-21 16:20:42 阅读数:

[汉景帝与晁错]

      晁错,西汉颖川郡(今河南禹县)人,文帝和景帝朝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政论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二帝的器重和宠信。汉文帝好学问,有一次他和朝臣讨论《尚书》,但大臣中竟没有一个人通晓,文帝后来知道在全国能懂得《尚书》的人只有济南的伏生一人,且已经九十多岁了。为了把这门学问传给后世,文帝命太常寺选人到伏生处去学,晁错很幸运被选中。《尚书》是儒家的学说,而晁错原来学的是法家的东西,他经过学习,贯通儒法,学问大长,在朝廷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汉文帝认为是个人才,就派他去辅佐太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晁错先做太子的舍人,后又做了太子家令,也就是太子的老师。晁错一肚子学问,天天给太子传授,讲得太子刘启对晁错很崇拜,太子的家人也很崇拜,刘启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智囊”。

      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汉景帝继位后重用晁错,任命为内史,负责京城地区的行政工作,职务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他一上台就凭着景帝对他的信认,不停地提意见和建议,今天要改这个,明天要改哪个,汉景帝也是言听计从,一一采纳。改革往往是要得罪人的,把握不好是会把自己孤立的。晁错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朝廷不得安宁,承相申屠嘉终于忍不住了,他想借晁错内史俯侵占太上皇庙地为由,上朝弹劾朝错。谁知这一消息先被晁错得知,他连夜进宫见汉景帝,把情况都说了。第二天一上朝,申承相刚把这件事提出,景帝说是朕让他做的。申屠嘉话一出口就被噎了回去,很是憋气,回到家后吐血而死。

      申屠嘉是什么人啊?那可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不但是朝廷元老又是当朝宰相,为人正直,清正廉洁。你晁错连这样的人都能气死,在朝廷上下不被孤立才怪呢!然而晁错仍凭景帝对自己的宠爱有加,又向景帝提出了消藩政策,令朝野哗然。什么叫消藩呢?“藩”,就是篱芭。“藩国”是指在中央国家以外的诸侯王国,这些王国就象篱芭一样在中央周围,保卫中央。这些诸侯国的国王就叫“藩王”,他们是皇帝封的,各自为政,有自己的主权,也有自己的财政,每年向中央国缴纳赋税。汉高祖刘邦立下了白马之誓:“非刘氏不得王。”就是说,只有我们姓刘的,皇帝可以封他一个王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就分封了22个诸侯王,他们都是刘邦的子孙。到了景帝朝,诸候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日益不受朝廷的约束,有些势力可以和中央抗衡。如吴王刘濞煮制海盐,私采铜矿,国力超过了中央,随时都想独立,脱离中央。早在文帝朝,晁错就曾向文帝上奏,见于诸侯国的不断强大不利于中央的统治,几次建议削藩,汉文帝始终没有采纳。现在晁错又向汉景帝提出削藩,景帝犹豫不决,担心因削藩引起诸侯王的反叛。晁错道:“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再反起来,祸患就更大了。”

      晁错的削藩政策一出,直接威胁诸侯国利益,遭到了各个诸侯王的强烈反对。你晁错气死承相不要紧,得罪朝中大臣也不要紧,因为有皇帝给你撑腰。这些诸侯王可不一样,他们是高祖皇帝的子孙,皇亲国戚,你现在要削他们的地,除他们的国,就好比刀刃上舔血,性命忧关啊!这一点晁错的父亲看到了,他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劝儿子说:外面人都说,你为政滥用职权,只管向皇帝出坏注意,专门削除人家诸侯王的封地。俗话说,疏不间亲,各诸侯王都是皇帝的亲戚,和皇帝坐下来就是一家人,将来他们说你的坏话,你该怎么办呢?再说你身为御史大夫,位高俸厚,你怎么能不安分守己,为什么要多管闲事呢?晁错对父亲说:削藩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关系到大汉朝千秋万代、长治久安的大事。现在皇帝不削地,国家就不会稳定,这样下去,天下总有一天会大乱的。晁父一听骂道:你一心巩固他刘家天下,难道你就不怕咱晁家有一天被满门抄斩、灭门九族吗?我已经老了,实在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老人回到老家就服毒自杀了。

      父亲的死并没有改变晁错削藩的决心,他在景帝的支持下先后削去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一部分土地,但在要削除吴王刘濞封地时,吴王刘濞便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由于吴王早有预谋,准备的充分,又打着起兵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奸臣晁错的晃子,所以刚开始打了好几个胜仗,声势很大,汉景帝有点害怕了,心里责怪晁错不应该劝他削藩,酿成今日之祸。在朝廷,看不惯晁错和被他得罪的大臣也纷纷上书,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应治晁错的罪。

      七国的叛乱,让晁错一下蒙了,他当初劝皇上削藩,认为“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的。景帝也认为既然都要反,那就削吧!君臣都没考虑到如果真地反了怎么办?面对叛军,晁错出了两个主意,第一个是请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晁错此议刚一提出,就遭到了满朝文武地反对,认为晁错简直是个奸臣,你把皇帝弄到前线,自己留到家里,明摆着是等皇帝打败了自己当皇帝吗!晁错的这一主意可以说馊到了极点,因为叛军是冲着你来的呀!如果这时候晁错提出,削藩是我让皇帝做的,他们也是冲着我来的,请皇帝给我一支兵马,我去消灭这些叛臣贼子。这样皇帝一定会给你派兵、给钱、供应粮草,全力支持你平叛。你打败了,死在战场,那是死得轰轰烈烈,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而死,重于泰山;如果打胜了,那就是大功臣。然而晁错却躲在了后面,景帝能高兴吗?第二个主意,就是要杀袁盎。原因是袁盎过去在做吴国臣相时曾说过吴王不会造反,现在吴王带头反了,你袁盎就罪该当诛。晁错这一建议,他的属下均不赞成,认为袁盎早就不当吴国丞相了,现已被你罢免回家种地,成为一介草民。吴王都已经反了,兵都打过来了,杀了袁盎又有什么用呢?大家都不同意杀袁盎。

      但这消息很快就被袁盎知到了,他找到窦婴,在窦婴的引见下,袁盎见到了汉景帝。他对景帝说,现在要让吴楚退兵并不难,只有马上杀了晁错。因为吴楚他们一再说起兵不是反叛,是为了清除晁错,帮助皇帝巩固大汉江山。如果现在杀了晁错,吴楚就没有起兵的理由了,就会不战而退。景帝听后说,让我想想吧,如果这样真能退兵,我也不在乎一两个人的。其实晁错确实不该提出杀袁盎,他不提出杀袁盎,袁盎也不会为了保护自己提出来杀晁错。袁盎的话把晁错彻底推上了刀口。

      根据《史记》和《汉书》记载,晁错被杀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而且被杀的也不是他一个人,是他们全家。诛杀晁错的奏折是朝廷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和廷尉张欧联名上奏的。这三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一个是中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长;一个是廷尉,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兼最高法院院长。他们给晁错定得罪名很大,叫做“亡臣之礼,大逆无道”,按律当腰斩。汉景帝在奏折上挥笔批了一个“可”字,令中尉即可处置,天刚蒙蒙亮,中尉就亲自驾一辆马车到了晁错家,传皇上旨意要晁错进宫议事。晁错急忙穿上朝服就上了车,上车后被拉到了东市,中尉拿出诏书刚一宣布,武士立即把晁错腰斩。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又对皇帝忠心耿耿的晁错,就这样却被皇帝下令腰斩了,全家人随后也被处死。

      汉景帝杀了晁错,就下诏要七国退兵,吴王刘濞冷笑道:“现在我也是皇帝,为什么要听你的诏书呢?”随后将汉景帝派去传旨的使者全杀掉,率领七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京师。吴王刘濞的所做所为,汉景帝没有想到,他还以为吴楚起兵的原因是“清君侧诛晁错”,现在按你们的要求,我已经把晁错和他的全家都杀了,你们该退兵了吧。有一位从前线回到朝廷的官员邓公面见汉景帝,景帝问:“我已经杀了晁错,他们为何还不退兵?”邓公说,他们怎么可能会退兵呢,吴王想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现在好容易有了机会,他怎么能轻易退兵呢!晁错大人主张削藩,是为了巩固我们中央政权,是为了我们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现在被杀了,以后恐怕就很少有人向陛下提建议了。汉景帝听了后。默然良久,呆了很长时间,然后叹了一口气说:“朕真是后悔莫及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晁错尽管自命博学多才,却死的这般可惨,虽说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但他确实是一位敢说真话的忠臣,为巩固汉代的中央政权做出了贡献,他是被枉杀的,是冤死的。。削藩,虽然是晁错积极主张,但决策权在汉景帝。削不削是你汉景帝说了算,因为你是皇帝,在这点上他远远赶不上他的父亲汉文帝。在汉文帝时,晁错也是一再上书要文帝削藩,但文帝就是不采纳。有一次,晁错就建议削藩给文帝说:“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是说我是一个很狂妄的人,说了一些狂话,请英明的皇上去决策。汉文帝笑道:“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是说提建议的人并不狂,如果决策的人不明,那就有很大的祸患了。所以尽管晁错提出削藩,但汉文帝权衡利弊后,始终没有采纳晁错的建议。而汉景帝呢,也是晁错提出削藩,但由于他决策的失误,引发了“七国之乱”。战争暴发后,看到叛军声势浩大,就害怕退缩,甚至为了让叛军退兵,又残忍的腰斩了曾做过他老师的晁错。从晁错的死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汉景帝的另一面残忍不仁。

 

                                   文:颜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