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走进博物馆,走进陕西博物馆
2009-10-16 15:12:33 阅读数:

 

      无论人类以前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由此产生了在社会生活中对珍稀物品的收藏和对具有纪念意义的遗物遗址的保存和利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博物馆,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都可追溯到公元前好几个世纪以前。在西方,不但把始建于公元前290年左右的埃及亚历山大城博物馆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而且,由于该馆是为祭祀缪斯而建,因此有关博物馆历史的著作,都一致认为博物馆(Museum)一词来自于希腊文Mouseion ,其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从而将博物馆的起源,追述到希腊神话中的缪斯(Muses)女神。缪斯据说是掌管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等九个女神的总称,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这一颇具学术意义的追本溯源,既给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博物馆蒙上了一层神奇的光环,更给博物馆增加了浓厚的文化学术色彩。在中国,一提起博物馆,人们常常喜欢引用《左传》、《汉书》中的“博物君子”,“博物洽闻,通达古今”等记述以及晋代张华编著的《博物志》一书,认为博物馆在中国古已有之,并把公元前5世纪在山东曲阜阙里孔子故居建立的孔子庙堂看做是中国最早的纪念类博物馆。孔子与缪斯一样,不但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将博物馆的起源与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中外思路大体一致,也许并非偶然。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作为特殊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教育机构的博物馆,则是17世纪伴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才出现的。17—18世纪,欧洲各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直接催生了现代博物馆的诞生。在社会开放、知识普及的浪潮中,一直被上层贵族和少数文化精英所垄断而对普通民众紧闭的博物馆的大门被敲开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收藏在皇宫中的大量艺术品转为国家所有,政府下令在卢浮宫建立中央艺术博物馆,并且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它标志着博物馆最终成了面向一般民众的特殊的文化教育机构。继卢浮宫开放之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国家博物馆,私人博物馆也相继开放,从而开始了博物馆的社会化进程。随着科学革命的发展,博物馆界出现了一种新现象:科学博物馆的诞生和博物馆科研职能的发展,各种动植物标本、矿物岩石标本、古生物、古人类遗骸以及各种科学仪器不断进入博物馆,不仅扩大了藏品的范围和内涵,而且产生了博物馆的第二职能:即科学研究职能。这时博物馆往往就是科学家工作的场所,藏品就是科研的对象和资料,博物馆往往成为建立相应科学研究所的基础。在工业革命深入和初等教育普及运动开展的形势下,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也迅速发展起来,于是形成了以收藏、科研、教育三大职能为主的现代博物馆。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与西方的政治、文化、经济往来逐渐频繁,对西方各国的博物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1841年,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世界地理著作《四洲志》中首次出现了“博物馆”一词。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中,不少有识之士不断提倡引进西方类型的现代博物馆,作为“开民智”的重要措施。由于办博物馆被视为“新政”,一直遭到清政府的反对,直到1905年,江苏南通人张謇自费在南通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才开始了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

      从张謇的南通博物苑算起,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起步晚了二百余年,但一开始就具有比较鲜明的收藏、科研和教育作用。新中国建立前,由于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博物馆事业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与全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同步,博物馆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2008年,全国博物馆总数已由解放初期的21所增至2400余所。与此同时,博物馆的种类也日益丰富,综合类、社会历史类、革命史类、军事类、艺术类、名人类、地矿类、科技类、产业类、民俗类等多种类型的博物馆竞相辉映,并出现了集体和个人修建的博物馆。而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汉阳陵博物馆地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等一批现代化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则大大缩短了中国博物馆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差距。

 

 

      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不知道博物馆。但当问到什么是博物馆时,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未必答得上或说得清楚。在汉代许慎编著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博”字被解释成“大、通也”,可引申为“众多”、“丰富”等含义。“物”字则解释为“万物”,包含人为物和自然物两种含义。“馆”字在古代另一本字典《玉篇》中解释为“客舍”,后来逐渐引申为“公共建筑物”,所以唐宋以来,称专管或保存文物或讲论学问的公共建筑物为“馆”,如“昭文馆”、“史馆”等。“博物”两字连称,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晋代张华收集古今奇异之物、奇境殊俗,编成了著名的《博物志》一书。据此,“博物”有博览万物、保存万物、精通万物之意,“博物馆”的意思就是保存、展出、研究万物的公共机构。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博物馆的字面意义。由于博物馆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文化复合体,且其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博物馆公认的定义也在不断修改之中。国际博物馆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一个非政府国际组织,1946年11月成立,简称ICOM,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目前拥有100多个会员国,我国于1983年4月21日正式加入)为了给博物馆下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定义,进行了很多工作,曾经作过多次讨论和修改。直到1974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这一定义只是国际间的一般性定义,不少国家还按照自己的国情给博物馆下了定义。

      在我国,对博物馆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对其定义也有过多次修改。1935年成立的中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构,不是专为保管宝物的仓库,是以实物的论证而作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新中国建立后,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两次大的讨论和修改,直到在1979年,在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今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把人类心智的充实和自由看作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也使得博物馆的功能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各发达国家都把博物馆的发展看作是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反映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而不惜把最新的科学、工艺技术、艺术成果以及大量的社会财富用于建筑各式各样的博物馆;第二,博物馆逐渐从过去注重实物的珍藏保管,发展成为以大众教育为中心,并进而使博物馆在现代教育方面承担起对全民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巨大作用,成为启迪和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最好场所和成年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学校。第三,博物馆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设施,是人们了解过去的纽带,通向未来的桥梁。作为严肃的科学精神和现代艺术成就的体现,博物馆从其展品所展示的内涵,到博物馆的建筑和装饰,无一不渗透着人类的智慧、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是提高个人鉴赏力乃至培养社会情趣的最重要的场所。参观博物馆,除了能充实学识、开阔眼界外,已经上升为一种审美活动,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种美妙的体验。

      博物馆发展到今天,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和地位?专业人员有多种学术性的论述,民众当然也有自己的认识。也许,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看法最能够代表民众对博物馆的认识。海伦•凯勒在她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到:如果“有三天视力的话”,她将会用一整天的时间“参观博物馆”,“对整个世界,从古到今,作匆匆的一瞥。……看看人类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看看历代的兴衰和沧桑之变”。作为一个盲人,在想象中能看东西的短短三天里,海伦将花一整天时间参观博物馆的强烈愿望,也许反映了博物馆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她对博物馆睿智的看法,则是对博物馆意义的最好解释。是的,今天,无论人们承认与否,博物馆毕竟已成为人类昨天的脚印、今天的镜子和明天的根基,是人们认识自己及其生存环境最好、最直观的百科全书。但是,正如海伦同时在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对于博物馆,“许多人有这种机会却没有很好地利用”。 “对于许多有视力的人来说,究竟有多少人曾仔细观察过在那个激动人心的博物馆里展出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展品的全貌”,海伦也表示怀疑。事实就是这样,既还有很多的人没有走进博物馆,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的人也大多是“匆匆的一瞥”,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个“大有所获”的地方。因此,要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要让博物馆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博物馆意识深入人心,专业人员和有关机构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

      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国际博物馆协会决定:从1977年开始,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一个活动主题。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1944年6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既是陕西最早的博物馆,也是新中国在陕西接收的唯一一座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陕西省充分发挥地上地下文化遗存丰富的独特优势,博物馆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其他省市相比,陕西省博物馆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博物馆数量众多,一大批著名博物馆享誉世界。截至2009年7月,陕西省共有各类博物馆164座,数量居全国第一,超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平均数的一倍。以全省3700万人口平均计算,陕西省大约每22.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也远远高于每60万人口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全国平均水平。此外,由于得天独厚的历史遗存,以一些著名的古迹遗址为依托而建立的博物馆,或以收藏宏富、规模宏大而著称的博物馆,已经在我国乃至国际上形成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例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被称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和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有“石质书库”之称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珍宝为基础建立的法门寺博物馆、全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全国首座现代化地下遗址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地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等。它们不仅在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一页,同时也在世界博物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日本博物馆学者就把西安半坡博物馆“在新石器时代农耕部落遗址上面建一个大罩作为主厅”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公开展出发掘现场”称为博物馆发展史上两个划时代的做法;而汉阳陵博物馆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大厅的建筑理念以及玻璃全密闭式的遗址保护与展示方式则被曾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的德国人米歇尔•佩赛特先生盛赞为“一项杰出的成就”和“其他遗址的楷模”。

      2008年在全国首次开展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活动中,陕西省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汉阳陵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共六座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2009年公布的国家二、三级博物馆中,陕西有23座博物馆上榜(二级10座、三级13座),总数也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均充分说明了陕西博物馆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

      由于有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博物馆,使得陕西也成为世界各国政要和名人访华时选定的观光访问的重要目的地之一。1980年以来,全省博物馆接待的世界各国在任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就多达160多位。其中,尤以几任美国总统、法国总统、德国总理、英国女王、日本天皇和首相、俄罗斯总统、几任联合国秘书长等来陕西参观博物馆影响最大,成为一时新闻热点。一些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政党领袖甚至专程来陕西参观博物馆。这些对于推进我国的对外交往,扩大陕西乃至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博物馆藏品数量巨大,藏品价值高。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化中心地区,历史上曾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由于在古代特殊的社会条件下,最高度的文化,最精湛的技艺,总是荟萃于都城及其周边地区,从而使陕西一地文物之盛之精,有甲于全国的美誉,以至人们将陕西称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目前,陕西文物系统的博物馆、文管所藏品已达百万件组,等级文物达十二三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23件组,居全国前列。与其他省市相比,陕西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不仅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在工艺技术、艺术创造等方面代表了全国的最高水平,而且还因其无与伦比的典型性、序列性、完整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灿烂和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可以说,陕西博物馆的藏品无论是对考古学、历史学研究,还是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正确评估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最使中国人骄傲与自豪的周秦汉唐均定都于陕西,对那些周秦汉唐的崇拜者和研究者来说,陕西的博物馆更无疑是他们的梦想之地和首选之地。此外,由财政部及国家文物局支持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既使陕西博物馆的藏品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达到了全新的水平,同时也为藏品的研究利用以及全社会共享文物信息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博物馆类型多样化,行业博物馆、民营博物馆异军突起。陕西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大省。其悠久的历史,上自百万年前的蓝田猿人,下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之相关的文化遗存遍及全省。举凡都城遗址、陵墓庙堂、石窟寺院、革命旧址、民俗民居、钟鼎彝器、俑群造像、壁画石刻、金银珠玉、丹青书法、陶瓷器皿,凡所应有,则无所不有。这些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历史文物,作为先民智慧的结晶和沧桑岁月的见证,共同构架起陕西乃至中国文明发展的历程。而这种历史悠久的大跨度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异常丰富多样,也造就了陕西众多的博物馆各自与众不同的规模、神韵和风格,从而又在整体上构架起陕西层次门类较为齐备的博物馆体系。目前,全省博物馆中有综合类、文物历史类、科技类、艺术类、名人类、自然类、地矿类、民族民俗类等多种类型。尤以遗址类博物馆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数量增加,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据统计,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的提倡和政策的宽松,全省各行各业以及民营企业、个人兴办的博物馆已达44座,超过了总数的26%。

      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陕西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展览数量逐年增加,参观人数稳定、量大,社会受众面广,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除基本陈列外,全省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种展览近百个,年接待国内外观众上千万人次。陈列展览的主题内容、展览形式、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都有很大提高,并涌现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的展览,一些展览还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陈列”。1982年以来,陕西省还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举办过150多个文物展览,吸引境外观众5000多万人次。不少展览都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既实现了让世界了解陕西,让陕西走向世界,推动了陕西的对外开放与合作,同时也为弘扬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通过文物外展,陕西省的不少博物馆与世界许多著名的博物馆、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关系,并由此进一步奠定了陕西博物馆在世界博物馆中的重要地位。在以开放的心态走出国门,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带给世界各国的同时,陕西的博物馆也先后引进了《玛雅文明展》、《天竺之魂——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古罗马文明展》等国外展览,给国内观众创造提供了了解学习世界其他文明的机会,在引导国人改变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观念,学会以更加宽容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和别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强化。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重视社教工作也是陕西博物馆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的社教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在讲解员培训方面,汇聚了一批知名的博物馆专家和讲解专家,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陕西的讲解培训逐渐成为全国社教工作的知名品牌。2006年11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把唯一的讲解员培训基地设在西安半坡博物馆,2009年5月又将培训基地拓展为中国博物馆协会西安培训中心,就是对这一工作的充分肯定。从2006年开始,为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陕西省又率先在全国将全省文物系统的博物馆资源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教育部门实现资源共享,将博物馆教育列入正常教学计划,在日常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博物馆教育的相关内容。博物馆正在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的生动课堂。2008年3月,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主的一批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使文化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真正惠及了社会,惠及了群众。近年来,各博物馆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强化服务意识,使博物馆不仅成为人民群众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而且日渐成为公众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的上佳选择。

      博物馆成为旅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在陕西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确立了把旅游业作为陕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战略思想,而文物是陕西旅游的最主要资源,这使得各类博物馆事实上成为当地旅游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博物馆直接经济收入也稳步增长,成为博物馆自身运转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统计资料显示,随着博物馆数量增加、规模扩大、陈列展示水平的提升、观众人数的增加以及票价调整等因素的变化,全省博物馆每年直接的门票收入和其他经营服务收入稳步增长。自“七五”到2007年,全省博物馆直接收入达到21亿多元。博物馆事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则难以估量。由于陕西的旅游业基本依靠人文历史资源,因此,博物馆成功运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宾馆酒店行业以及旅游商品生产销售行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6年和2007年,全省以博物馆为主体的各类文物景点共接待参观者在1800万人次以上,其中境外观光者均在90万人次以上。博物馆带动当地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经过多年的实践,博物馆在陕西旅游经济发展中特殊而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

      近年来,国家对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事业的投入进一步扩大,陕西省一批新的博物馆建设项目陆续启动,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咸阳博物院、渭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新石刻艺术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半景画馆等一大批馆舍建设,标志着陕西的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全国有名的文化遗产大省,配合基本建设,陕西省每年都会出现不少具有重要影响的考古新发现,这对博物馆藏品的补充,对建设新的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并自信地说:陕西博物馆事业不但前景无量,而且必定会在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高陕西文化软实力以及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陕西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特别是统一的周、秦、汉、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而陕西境内162座博物馆、纪念馆则是全面反映、再现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主要载体。如果您想感受体验西周青铜文化的神秘威严,秦汉时代横扫六合、国威远播的万里雄风,盛唐巅峰时期的万千气象,历代的兴衰和沧桑之变以及人类进步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陕西的博物馆毫无疑问应当是您的首选。在庆祝新中国建立60周年之际,我们编辑出版《陕西博物馆大全》一书,既是为了展示陕西省博物馆事业六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更是为了宣传推介陕西的博物馆,并为民众参观陕西的博物馆提供“导览”。我们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发行,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的博物馆,走进陕西的博物馆!

(本文为近日出版的《陕西博物馆大全》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