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宅家是普遍现象,“家里蹲”学校非常火爆,孩子们停课不停学,成人们在家里通过网络办公,都在积极配合疫情防控。为了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让孩子们课间休息有意义,成人们工作之余有乐趣,文博人一直在行动。今天,我们来分享文物与防疫的故事。
1
秦汉时期的标准坐姿
近期大家用各种姿势宅在家里,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两千多年前古人宅在家里的坐姿。
这是姗姗,我们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被她吸引。她长眉细目,鼻梁纤巧,表情自然而略显羞涩;头发中分,发髻绾于颈后,又分出一缕自然下垂;身着彩衣,以拱手的姿态半遮面部,又平添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柔美。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好多人发现姗姗出现时,为什么总是跪着?她做错什么事了吗?
其实,大家有所不知,姗姗的全名叫“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跽坐” 就是双膝跪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由于身体弯曲,拐了几道弯,好像一个自己的“己”字。
这种坐姿恭敬、谦和,体现出汉代的礼仪风范,是当时最正规的礼仪坐姿。在汉代,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正规场合都要这么坐着,不这么坐,就是对他人不礼貌。
可是,这样坐上五分钟你就会发现,腰好累,屁股痛,脚腕也酸酸的。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这个姿势,看你能坚持多久?
2
沃 盥 之 礼
勤洗手是阻断疾病传播的最有效、简单的方法之一。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懂用流动水洗手了。
匜的形状有点类似现在的瓢,前面有一个流口,后面有一个鋬手可以拿着。
“盥” 是一个会意字,它的字形其实就告诉了我们古人是如何洗手的。
“盥”的上半部中间是水,左右两侧代表两只手,下部的“皿”代表承接的器皿。通常匜倒水、盘接水,主人在中间用流水洗手。用的时候流口向下倒水,水流到下面接水的盘中,后来,匜成为一种成熟产品,且延续了很长时间。
(西周/叔五父铜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古人的盥洗,比起现在要繁琐得多,不像我们今天为了讲卫生而洗脸和洗手。沃盥还具有一定的仪礼性质,而且盥洗的用具也都被归在了礼器当中,盥洗的行为更是十分的严格。
小 贴 士
“奉匜沃盥”的故事
相传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秦国,秦穆公将女儿怀嬴许配给重耳做妻子,按当时的婚礼新郎入室时,妻子得侍候新郎行洗手礼,然而重耳却不懂洗手的礼节,他洗完手后,不用手巾擦手,而是挥洒手上的水滴。重耳的举动,自然被看成无礼的表现,对此怀嬴十分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瞧不起我?”重耳惊愕万分,赶紧脱下上衣把自己关在房间表示谢罪。这个故事不仅反映出当时礼仪的严谨,同时也证实了青铜匜是一种盥手注水的礼器。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3
汉 代 防 疫
针对新冠肺炎,钟南山院士提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来抑制疫情的扩散。其实这种方法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
“丙家节(即)有祠,召甲等,甲等不肯来,亦未尝召丙饮。里节(即)有祠,丙与里人及甲等会饮食,皆莫肯与丙共杯器,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知)丙者,皆难与丙饮食。”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上面这段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关于防治传染病的法律文书,它清楚记载着秦国公民“丙”被怀疑染有疫病时,知情者纷纷主动与他隔离,避免接触。而在不得不共同出席的场合上,大家也不与他在一起饮食,更不共用食器、饮器等。
小 贴 士
汉代政府如何应对疫情
1. 汉代从秦继承了隔离传染病患者的制度
汉书记载,汉平帝时期,疫病爆发,平帝专门下诏腾出一些住宅作为隔离区域,集中对病人进行治疗。后汉书记载,东汉桓帝时期,中郎将皇甫规在行军时突发时疫,而军队里人员密集,瘟疫很容易传播。皇甫规就将患者们安置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庵庐里,让他们与健康的士兵隔离开。
2. 汉代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均调用优质医疗资源
《后汉书·孝安帝纪》记载元初六年发生了瘟疫,太医亲自到乡间为百姓治病;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师疾疫,光禄大夫将医药分给身染疫病的百姓。东汉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太守钟离意亲自接济医药。
3.汉政府主动削减开支,向灾区提供物资援助并减免赋税徭役
(1)抗疫防灾必然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汉元帝初元元年,令朝廷官员减少用膳,削减乐府人员和宫苑马匹。《后汉书·孝桓帝纪》中写道:“八月庚子,诏减虎贲、羽林住寺不任事者半奉,勿与冬衣。其公卿,以下给冬衣之半”。
(2)为保障大疫之时疫区百姓的最基本生活,会调运其他郡国的粮食救灾,并赐寒衣,保证灾民的基本吃穿。(“关东流民饥寒疾疫,已诏吏转漕,虚仓廪开府臧相振救,赐寒者衣,至春犹恐不赡”《汉书·于定国传》 )。汉顺帝时,面对“疫疠为灾”现象,赐“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贞妇帛,人三匹”(《后汉书·孝顺帝纪》)。
(3)为百姓们减免赋税徭役。
汉宣帝元康二年夏五月发生疫情,皇帝下诏把朝廷直接管辖的土地和湖泊借给贫民开发,不收租税。
朋友们,疫情正在好转,我们也即将从“家里蹲”学校毕业,曙光就在不远处,让我们喊出我们防疫期间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