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展览 » 网上展览
“巍乎盛景”基本陈列展品系列之——持彗侍女俑
2020-02-16 21:03:20 阅读数:

      在汉阳陵四号建筑遗址出土了一批造型别致的塑衣式陶俑,数量较多,且保存的相对完好。这件陶俑通高53.5、肩宽14.7厘米。头发中分梳于脑后挽成髻,头略低,慢慢端详可以看出它长相清秀端庄,眉目细长,鼻梁细挺,唇小如樱桃。身着及膝长襦,宽大的衣袖自然下垂,双手环抱腹前,双拳上下叠加,皆为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握拳,中部中空。脚上穿着方口方鞋,鞋底平整,使它们能够很好的站稳。原先在它的身上施有各种色彩,但时间久远,所有的颜色都已经氧化剥落,只剩下灰白的底色,但依旧不失其光彩,也正是那微微的低头,谦卑和恭敬之态尽显其中。(图一) 

图一  (西汉)汉阳陵四号建筑遗址出土的彩绘陶塑衣式持彗俑  

      对于它中空的双拳,学界普遍认为它们手中原来握有“彗”,而它的身份应当充当了汉代的拥彗门吏,故定名为“持彗俑”,但它与真正的门吏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汉代,门吏即看门人,是一个小官职,一般拥彗或执棨戟值守城门或衙门。而汉阳陵出土的拥彗俑很明显并非官吏,它们的身份应当是服务于王室、权贵的奴婢。

      在汉代,社会被大致划分为四个阶层:第一阶层是权力的核心层,其中的核心是皇帝;其成员有功臣,王室,外戚,宦官,高级官僚,等。第二阶层是权力的分享者和后备军。主要有地方官吏,游侠,富商,以及士阶层,还有掾史属吏。第三阶层是是社会的中下层,基本没有权力,但还有人身自由者,包括农民、医生、方士、手工业者、小商贩、屠夫、街卒。第四阶层包括雇农、佃农、门客、部曲、奴婢、以及流民。他们不仅没有向权力阶层上升的空间,也没有自己的土地,缺少财产,有的甚至没有人身自由。奴婢在汉代社会属于被奴役的群体,他们又被称作“僮”、“仆”等,是隶属于主家专门为他们服务的下层人群。越是达官显贵或大地主与富豪阶层所占有的奴婢数量就越多。史学界习惯称古代的私家奴婢为主家的“财产”,其地位犹如牛马,是可以买卖的,汉代也不例外,甚至还出现了专门进行买卖奴婢的市场。由于奴婢隶属于主家,在当时还出现了关于奴婢的户籍、使用、法律等约束条件来管理奴婢,所涉及的方面细化到包括奴婢的婚姻、性关系、放良、产子、犯罪等等。

      拥彗俑的身份就应当为第四阶层的奴婢。它们的出土地第四建筑基址在阳陵内,作为景帝的死后世界,这些服侍他的自然人不会减少,皇帝、权贵们不仅在生前拥有大量的奴婢,死后也更是如此,在很多汉画像石、画像砖上就有刻画奴婢的形象,例如东汉时期陕北地区的画像石墓中的墓门扉上拥彗和执棨戟的奴婢(图二)。它们作为奴婢的象征,既是艺术上的一种巧妙的衬托主体的表现手法,也表达了要在地下世界继续服务墓主的丧葬观念,同时也直观反映了墓主生前拥有奴婢的真实情况。

图二 (东汉)米脂县官庄出土的左右墓门柱MZ-010-0203)上对称的拥彗门吏

      何为“彗”?彗又名扫帚、扫把,亦可以写成“篲”,它最初的作用是用来打扫卫生。拥彗即“执帚”,古人迎候上门拜访的宾客时,都要事先将门庭道路清扫干净,以免尘土弄脏客人的衣服。再根据来访宾客的尊贵程度,安排奴婢、小吏接待,有甚者,主家自己拥彗,帚头向上,柄朝下,躬身站立于大门旁,以显示对来者的尊敬。到两汉时期,拥彗逐渐变成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一种礼仪规范,彗清扫的作用不再强烈,甚至已经很少有人将它用作清扫,只保留了它礼仪的作用,门吏们手里拿着扫帚仅仅作为净地的象征,在汉代很多画像石中可以看到门吏手中的“帚”体量很大,且帚头普遍都是向后飘,很像举着一面大旗,有仪仗的阵势。“拥彗先驱”这句成语便是专指主人走出家门迎客,问候致敬后,自己拥彗走在前边引路,领着客人返家,犹如主人亲自扫门待客一样,仪式隆重。虽然是拥彗迎客,但也有一定的要求,并非是手拿扫帚就是拥彗,“拥”有遮蔽的意思,所以还要用衣袖遮住扫帚,也就是《礼记》中提到的“以袂拘”的意思,这样才能显示出恭敬。汉人的衣袖十分宽大,拥彗时正好派上用场。结合阳陵发掘出来的拥彗俑颔首的谦卑模样,这种恭敬之感更加强烈。

      这种行为还有一个名称叫做“扫门”,与之相对的是“却扫”。古人常用“却扫”来代指不再扫径迎客,不与人交往。相关的成语有“闭门却扫”、“杜门却扫”、“阖门却扫”等,它们都表示主人要隐世深居,谢绝应酬,不愿与世交往,是与拥彗迎客完全相对立的行为。

      后来,“拥彗”演变成了自己做了某项工作的谦虚说法,用来表示为他人先行开道,以来哲,如梁顾野王《玉篇序》所提到的“谨当端笏拥篲,以俟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