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通知公告
第十课 “文物成语故事”
2020-02-20 13:27:23 阅读数:

      “亡戟得矛”的“戟”是什么?说话不合逻辑为何又叫“自相矛盾”?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不仅精美好看,它们还讲述着一个个成语故事。

      今天,让我们透过文物去了解千百年前那些传奇的故事,感悟中华文明的文学魅力与哲学思想。

1、自相矛盾

文物扩展

 

 

      矛是我国古代兵器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冷兵器之一。早在商代,青铜矛已被大量使用在战争之中。汉代的矛形制与战国相似。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的铁矛由矛头、柄、镦三部分构成,柄为木质,已锈;矛头为铁质,头部为四棱锥形,分大小两种;柄下端装有铜镦。这些铁矛虽然是明器,但制作精良,是阳陵武士俑的主要作战装备。

 

盾牌遗迹

 

      木质盾牌已锈,仅在泥土上留下了有机质遗存。从遗迹看,盾牌呈顶部突起、两肩浑圆、底部平直的束腰形。盾面外鼓,绘几何图案;盾背内凹,有半环状捉手,外涂朱红漆且绘有黑边。通高30、宽15、厚2.5厘米。盾牌的基本功能是隐蔽身体,以防止敌人兵刃矢石的攻击。使用时,通常和刀、剑配合使用,即一手执刀或剑,一手持盾。

2、亡戟得矛

      释义:出自《吕氏春秋·离俗》:“亡戟得矛,可以归乎?”,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者有得有失。

文物扩展

      戟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在商代即已出现,到了春秋时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到西汉时期,戟由“十”字形进一步改进为“卜”字形,故称“卜字形铁戟”。“卜”字形铁戟的杀伤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汉代最为盛行的铁戟式样。从马上战将到步兵士卒,就连西汉政权最基层组织乡、亭的乡丁都配备这种兵器。汉阳陵出土的铁戟,戟体扁平,有四个穿孔,戟头呈“卜”字形。完整的铁戟全长90厘米,木柄外涂朱红色漆,柄下端装有铜镦。铁戟头长12、枝长4.8、扁体宽0.9厘米。戟为格斗兵器中的长兵器,在作战中以其灵活机动的卓越性能,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潘郎车满

文物扩展

      截止目前,汉阳陵出土的陪葬车均为木质,已腐朽,仅留下有机质遗存。该车为单辕双轮车,车厢为方形,由四马拉驾。车厢上竖立着一杆圆形木质伞盖,装饰华丽;车厢后有可以关合的门。从其形制看,应属于轺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已知作车。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车是商代的。到了汉代,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车的种类繁多,使用范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