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通知公告
袅袅炊烟之二月二话陶仓
2020-02-24 12:43:18 阅读数:

      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龙抬头有理发、使耕牛、引龙、打灰囤等习俗。我们今天重点讲一下打灰囤。

 

      打囤,又称“打灰囤”、“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在场院和庭院里撒成若干仓廪状的图案。打囤要在二月二早晨,一般由当家人来打,先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木棒轻敲其边沿,使灰徐徐落下,成一寸半的灰线,边打边走,围一圆圈,名为囤或仓,中间再放上少许五谷杂粮即成。

      西汉景帝陵墓——汉阳陵经过十几年的考古发掘,在帝陵的东侧外藏坑,南区从葬坑、陪葬墓园出土了大量的粮食存储器,有方形的仓,圆形的囷,还有象征地下窖藏的仓,种类齐全。汉人“事死如事生”,地下埋葬品就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些陶仓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那个五谷丰登、炊烟袅袅的富足社会。

陶仓

      陶仓出土于汉阳陵帝陵陪葬墓园,外形和居住的房屋非常相似。仓为四阿式屋顶,上部勾勒出瓦片的形状。仓体上大下小,底部内收略小,有高足。足上装饰数道竖凸棱。仓体上部屋檐下开两个长方形窗口,有活动的窗扇。仓体中部一周均匀的开有对称的圆孔。这件陶仓形制独特,构思精巧,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高足、上大下小的斜腹,既能防潮隔潮通风散热,又防鼠,保证了粮仓的安全。

陶  囷(qūn)

      阳陵陪葬墓出土数件陶囷,有的施彩绘、有的施釉。囷为圆柱形、平底,底部有三个兽足。口外有一周圆形屋檐,有屋脊和瓦形。器身装饰着三组弦纹,每组三道。有的在器身上绘有窗或门,有的囷底部侧面有一个半圆形出粮口,口有胡人头塞。塞成长条形,正面为一个胡人头的形象。

地下窖仓 

      帝陵东侧外藏坑和南区外藏坑出土的陶仓,比其他墓葬出土的陶仓和陶囷体积大,有专家认为那一排排陶仓或隔档象征地下一个个窖穴,因此推测这些陶仓象征着地下的窖仓。

      陶仓、陶囷,这些应该是对现实生活中储存粮食谷仓的模拟。少量的粮食一般存储在罐、瓮等容器中,大量的粮食才会储存在仓里。陶仓的仓底主要有三种建造形式:平地式、有足式和干栏式,无论哪种仓底都具备一定的防潮湿作用。平地式的仓底多为夯土台基或土石台基,有足式和干栏式底的陶仓都是通过足或柱使仓身远离地面,以防水湿之害。汉代先民已经认识到了储粮环境如果潮热,就容易生虫变质。因此汉代粮仓一方面墙体较厚,开设较少的仓口或门窗,以此增加密封隔潮性能。另一方面,粮食收仓后会有一个后熟期,需要伴随呼吸作用才能完成,因此还要在粮仓上设置气孔和天窗,利于粮仓内通风散热,调节温湿度,保障粮食不易发霉或生虫。

      文帝时,已将税率调至十五税一。景帝二年时,又将税率再折半,成为三十税一(约3%),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低税率。即使如此,仍造成了钱谷满溢的状况,由此可见当时汉朝国内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而汉阳陵陪葬墓里出土的这些陶仓和陶囷,正是当时仓廪充盈、百姓安定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