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通知公告
袅袅炊烟之人间烟火
2020-02-26 11:43:07 阅读数:

什么是真正的人间烟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一笼热腾腾的馒头、又或者袅袅的炊烟……

      炊烟袅袅的场景总是让人想起旧时味道,妙物飘香,众生颠倒。

      今天,带大家穿越千年,品味两千年前汉代的人间烟火。

接下来

吃货们

我们开始穿越吧

 

      吃是人的本能,来到汉朝,不得不先解决一下肚子饿的问题。做饭要水,汉代没有水龙头,水从哪里来呢?

 

没错,井。

看,井来了。

      这口井上面有双面屋檐形状的井架,井架的顶部中间有用作装井轱辘的孔,陶罐放置于井的口沿上。

      在井的发展史上,提水设备的更新和发展占有重要地位。要在井中汲水(打水),井绳是必备之物。汲水的器具,最初是陶的,如缶。但是陶制瓶罐容易破损,后来又发明了用柳枝编成的水桶等。为了更加轻松的从井里汲水,聪明的古人还发明了省力的提水工具,井上的井轱辘就出现了。

      井有多深呢?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华先民已能打出6、7米深,直径为2米左右的生活水井。

      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了水井,人们定居的地方不再局限在江河旁边的台地,可以在远离江河的地方定居生活,能够更有效地躲避洪水的侵害,有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只要有口井,人们就可以生活在一起,于是,井成了家乡的代名词,“背井离乡”一词由此而来。

水有了,用什么做饭呢?

别急,生活怎么能少得了做饭的工具呢。

灶来喽。

      有火,有土,就是灶。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用泥土砌一个柴火灶,灶上有一个火眼,上面放一套釜甑(锅),通过下面烧柴火加热的方式在锅里煮饭或蒸饭。注意,汉代时还没有炒锅,当时没有炒菜的做法。

      这件陶灶台由灶和甑两件器物组成。灶长24厘米。灶体呈前方后圆马蹄形,有一个火眼,上面放一套釜甑,灶台上有鱼、鳖、葫芦等烹饪食物,还有刀、磨刀石、舀水瓢、扫帚(彗)、簸萁、火钩、案、环、盂、锅围圈等灶具和食物图案装饰。

      灶口为方形,灶门两一侧雕刻有手持火棍跪式烧火者,一侧是一个圆唇束颈圆肩尖底瓶。灶口上边及灶口面边饰有几何纹、乳丁及锯齿纹。甑为方唇平沿敞口,底部有5个小孔。

      这下,食材,厨具,连烧火的人都有了。真周到啊。

吃了饭,总觉得缺点什么。

没错,烧烤撸串啊。

      汉朝人称烧烤为炙,“炙”字拆开来看,上面是个“月”字,下面是个“火”字——偏旁为月的汉字多跟肉相关。想想,把这些肉放在火上烤,听着滋滋的声响,闻着肉香,生动又形象。

      汉代铁器的普及也为汉代吃货们提供了更好的饮食器,铁制的炊具拥有更好的热量利用率和延展性,使得制作食物的时间大大缩短。 

      这是汉阳陵出土的一个铁烤炉,汉代的吃货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命人打造最精巧的烤炉,就这样,科学又精美的烤炉应运而生。

      烤炉使用时,在烤炉的炉身中放置炭火,底部的镂孔可以让煤炭与空气接触,烤肉的火候更旺,并且烤肉的油脂可以顺着镂孔滴入下方,不会因为油脂的滴入让火势不均匀,这种科学的构造,让厨师比较容易掌握火候,烤制出来的肉质也十分鲜美。

      因为烤炉的普及,更加精致了汉人的饮食风尚,吃烤肉成为一种享受,迅速在当时的社会流行起来,产生了很多别具风味的烧烤大餐。

内容:白冬梅、贾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