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海
摘要:在我国茶学史上,现今学者们普遍公认茶事兴于唐朝,昌盛宋朝,尤其是皇宫中的帝王将相,嗜茶论道大行天下,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史料。而陕西咸阳汉阳陵古墓中发现出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老茶叶,至少可追溯到2150年前,这说明在我国汉代饮茶就形成风尚,并且以茶品作为祭祀珍品已经形成了某种仪规风俗,这些似乎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关键词:汉阳陵古墓;出土古老茶叶;汉代饮茶;祭祀仪规
一、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惊现
陕西黄土埋皇上,地下宝藏揭秘难。谁也没有想到,历经了2000多年风霜雪雨的浸泡,竟能从古墓堆里发掘出茶叶,还能让人清晰可见,真是难以置信。2016年新春伊始时,这则(和多则大体内容相同的)新闻报道从海外迅速刮来,震惊了全球茶叶界……许多媒体报道说:汉景帝墓出土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藏于2000多年前……请看最早报道者之一、原载于《环球网》2016年1月11日的消息全文:
据英国《独立报》1月10日报道,近日在英国《自然》杂志推出的期刊《科学报告》上发表的研究指出,考古学家近日发现,汉景帝墓所出土的茶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国古代皇室好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150年前。
研究指出,科学家们运用质谱分析法检查了附着于叶子表面的微小晶体后,推断出这些叶子的确是茶叶。汉景帝的墓发掘于上世界90年代,但直到现在墓中所发掘的有机物才被科学鉴定为茶叶。随茶叶出土的还包括一些武器、陶俑陶塑雕像和动物、战马等。考古学家表示,汉景帝是一位茶爱好者,他于公元前141去世,所以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那一年。汉景帝墓所出土的茶叶是小而未开的茶芽,通常被认为是茶叶中的上品。
“这一发现显示了现代科学在揭示不为人知的中国传统文化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汉景帝墓中茶的发现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一窥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它揭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茶的起源。”总部位于伦敦大学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伦敦大学考古学院联合建立的常设性学术机构)主任多利安富勒教授说。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这条爆炸性新闻不亚于1987年千古名刹法门寺在修缮清理唐塔地宫时,意外发现了一组唐朝僖宗皇帝供奉佛祖舍利的一整套金银茶具,不仅体现出了茶禅一味的意象,而且证明了茶兴于唐的这段历史的真实存在,从而揭示出了自从茶最初发现大约于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农氏时代。同根、同祖、同源的炎帝神农氏,他尝百草就在今日陕西宝鸡市姜城堡一带的秦岭山脉上,说明了三秦大地乃是华夏民族文化和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而今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汉阳陵中出土茶叶文物,让我这个长期致力于茶文化的研究者,更加关注此事,多方搜集资料,屡次三番地重访探询汉阳陵博物馆,钻进幽深昏暗的墓穴隧道,查看原物出现的地方,每次获得新的感受,也引起了我深沉的思考……
先说最近这次是2016年5月18日这一天,正是世界博物馆纪念日活动,我又与三秦出版社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贾云结伴前去探访,受到了馆长李举纲、馆长助理王睿等同志的热情接待,给予我们更多方便。这天,也是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正式对外展出。在博物馆展室里头,馆内新添了两个展览橱柜,由于茶叶物品极小,人们的肉眼几乎是看不清楚的,唯有对面展板上放大的原始图片实物,能让人看得一清二楚。我看在眼里的是,一块手掌般大有茶饼状,还有被分离出来的两片茶叶,可以判定出为绿茶的芽头,单芽头肥壮丰圆,其余是众多的茶叶片粘连在一起。让人惊奇的是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日月时光,茶叶整块褪变为暗红色,大有砖茶泛红的样子。特别是底部呈现出黄点金花,星星点点,十分茂密,大有璀璨夺目之感,就好象是泾阳茯砖茶自然发花出现的斑点图形样。随后,我们还来到了原始出土陵坑,穿越到了历史的隧道之中,探寻古茶之谜,它与农作物等一大批陪葬物深埋供藏,到底想表达和说明什么?
解铃还需系铃人。在此我还得简要叙述一下陵墓主人汉景帝。他名叫刘启(前188-前141),汉文帝长子,母亲窦姬(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在位16年,卒于景帝后三年(前141),终年48岁,葬于阳陵,谥号“孝景皇帝”,“景”为布行刚义的意思。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勤俭治国,是大汉盛世的奠基者!
一个皇帝的功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会被历史作出最为公正的评定。那么,现在他的陵墓里头出现的茶叶,是否意在言外地说明,从西汉开始,茶业兴起,皇帝嗜茶,以茶设宴,慰劳君臣的宫廷茶事就已出现端倪?或者说在那个朝代,以茶作为祭祀活动已经形成了规矩和风俗?而今的茶史记载告诉我们,汉朝茶饮之事平淡无奇,几乎是凤毛麟角,还没有哪一位皇帝在饮用茶叶上给我们留下蛛丝马迹的珍贵史料,对于此事,从现象到本质,最为忠实的情况又是什么呢?
二、汉代茶文化史钩沉
人们还需要翻阅历史事实。据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常璩明确指出,进贡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中的芳蒻,这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荼(茶)。若是记载无误,则说明早在西周时期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贡品的最早记载。这与有关史料记载的茶树,人工栽培出现在约3000多年前是一致的。到了春秋时代 (前770-前457),茶叶生产有了发展。茶叶一直被老百姓用作煮羹饮或当作蔬菜食,药饮和祭品也是常见的风俗习惯。
又据《方言》道:“蜀人眉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说的是古苴侯国,蜀王封其弟葭萌为苴侯,秦置县因以为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我国第一个以茶叶命名的地方(葭萌)渊源于此,它的地理位置与今天汉中市宁强县相连接。如《华阳国志·正义》中记载的那样:“昔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为仇,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于秦。秦遣张仪从子午道伐蜀。”在不断的摩擦阻力的征战中,终于走向和平共处。而纳贡之茶就代复一代,自然就引起民间种茶、饮茶风气兴盛。“自秦人取蜀后始知茗饮。”(清顾炎武《日知录》)强调的就是说原本当作药物用或蔬菜用的茶,大约到了秦以后才当作饮料。
从地理环境来探究,秦岭南部再到北部的关中道西府,这是成周兴亡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它就在今天陕西凤翔县。后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建都于咸阳,一统天下,达到“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在秦向汉过渡时期,茶叶逐步推广成饮品,还有一则重要的文献就可以佐证。这就是西汉王褒的 《僮约》(汉宣帝神爵三年,即公元前59年作)。其中有关茶叶的是两处:“脍鱼炮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从此诗可以看出,曾在西汉时期,我国四川一带饮茶、种茶已经日趋普遍,特别是蒙顶山一带,茶种植生产甚为兴盛。有官吏和富裕之家,茶早就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常饮品,茶叶已经形成商品化了。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其药理功能的最早记载。据唐朝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记载,汉代就出现了品茶论道的高人就有“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所引司马相如在《凡将篇》记道:“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据唐朝陆羽 《茶经·七之事》中记载:“周公《尔雅》:‘槚,苦荼。’《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茶学界由此断定,自秦汉魏晋南北朝这漫长的800多年间,茶的饮用,大多采取混煮羹饮的原始方法。煮茶也有一定的规范,先把饼茶在火上炙烤至红色,捣碎成末茶,放入瓷器中,再倒入煮沸的水,再加葱、姜、橘皮等拌和后饮用。这种混煮成羹的茶饮料,在西晋文献中被称作“茶粥”。记载着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
“夜光明月真投暗,怅望长安天一涯”。话题似乎扯得太远了,这与汉景帝墓出土的茶叶有什么关联呢?
三、汉朝帝王将相的茶生活
当人们跨越过千年蜀道,或者翻山越岭来到大秦岭南部的汉中市就会知道,这是陕西省最大的茶叶出产地,属古老的巴蜀茶区的北缘,也是中国茶叶的摇篮之一。据汉中茶区著名史学家郭孟良在《中国茶史》一书中指出:“中国茶史的起源和茶文化的萌芽都是在巴蜀地区出现的。”我国饮茶和把茶叶生产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是从巴蜀地区开始的。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其时都属于巴蜀地区。巴蜀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中的历史位置已有定论,同时还有“巴先蜀后”之说。生活在陕西南部汉水流域的古代巴人是最早发现、种植和利用茶叶的民族,他们在中国茶业的发展中有创始之功。
一片茶叶,也牵扯到祖宗三代人。汉中曾是汉高祖刘邦成就400多年大汉江山的发祥地。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于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定都洛阳(之后迁到长安),史称西汉,共在位8年。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后,项羽便领兵西进,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41县,国都为南郑 (今陕西南郑县)。刘邦在汉中 “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还不到一年时间,先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后以义帝发丧为名,派人联络诸侯,公开声讨项籍,拉开了长达5年楚汉战争的序幕。公元前207年11月,刘邦挥军东出,12月,灭秦后在关中称王。实现了他人生中大发感慨中的一句话:“大丈夫当如此矣!”
刘邦这位“痞子”皇帝,也爱品茶论道,致清求和。现今陕西产茶第一大县的西乡县,曾有“沛公落马茶镇湾,口舌东沟论江山”的民间传说。说的是距西乡城东40多公里,有一个水陆码头,这里地势险要,过去曾是繁华的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西汉元年的一天,正值春雨润茶香的时节,刘邦东巡,曾来到这里,只见此地山清水秀,群峰屹立,汉水东去,江帆点点,他深情地赞叹道“好一座雄关,真乃咽喉之地”。即传令各部将领在此聚会,商讨战略要事。当地老乡就敬献出了土著的茶叶,众将士们一面谈论战局,一面喝茶,幽幽茶香,令众将如痴如醉。当时刘邦品着绿色清亮的酽茶,顿觉精神清爽,心旷神怡,便向下人问道:“此地何名?”下人答道:“东沟口。”刘邦风趣地说:“此地有此好茶,今天众将士在此喝茶,就以茶命此地如何?”众人连声说:“好!”昔日东沟口,刘邦改茶镇成了一个民间的传说,对于了解汉朝的茶饮之事起到了佐证。
唱起《大风歌》,终有结尾时。刘邦驾崩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享年62岁,葬于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是太祖。长陵位于西安市中心以北约20公里、咸阳市以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陵又名“长山”,也是刘邦与皇后吕雉(吕后)的陵墓。
“越碗初盛蜀茗新”。刘邦居住过汉中,习惯了生活中的喝茶,是否影响遗传到了孙子辈刘启,史料从无记载过,而偏巧是在他的陵墓陪葬品中发现了茶叶,是否与他嗜好喝茶有关呢,现无史料说明。但不可否定的是确与古代茶祭祀有关。我国用茶为供品的祭祀历史悠久,祭祀活动包括祭祖、祭神、祭仙、祭佛等。王室祭典,均为贡茶;寺庙祭佛,选用好茶。《礼记·地宫》有“掌荼”和“聚荼”以供丧事之用的记载。这在后来的唐朝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还有记载:“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通常祭品用茶有三:在茶碗、茶盏中注上水;不煮泡只放干茶;只置茶壶、茶盅作象征。这更进一步说明,在西汉时期,人们用茶作为祭祀也已经普遍存在了。要不,茶叶怎么能到刘启的墓葬中去,“好因贡焙祀茶人”,真相可能会源于此……
醉翁之意不在茶,清风吹过古陵园。早在1998年,陕西考古专家就对汉阳陵进行了详细钻探,在陵墓封土四周发现了86座外藏坑,考古人员先后试掘了封土东侧11座外藏坑。在外藏坑出土了木车马、漆盒、粮食、动物骨架等大量有机质遗存。网上译文说茶叶是在一个木盒子里被发现的,如今考古专家杨武站看了英文原文,认为这种翻译是误译,其实是在一个陪葬坑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曾担任汉阳陵考古队副队长的杨武站曾向媒体介绍说明过。当我们再次查看,认为后者说法更为权威和准确。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永嬴还说,根据他的鉴定,认为这些都是芽茶,这一发现至少证明了汉代前期,茶叶已经出现在宫廷的饮食中,这个茶叶是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标本。这就大有“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的无穷韵味。
四、汉阳陵茶叶与“丝绸之路”意义
一片无言的茶叶,演绎出了西汉王朝风俗生活史。从1998年至2005年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汉阳陵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与粮食遗迹混杂在一起的不明植物遗存,历经了十多年的研究、探索与发现,创下了许多惟一的历史事件。
一般认为由于古代茶叶多已腐烂或碳化,难保存难发现,即使发现了也难鉴定。2007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机构对出土的不明植物遗存进行了鉴定,当时鉴定结果为“棕黄色层状集合体,由宽约1mm,长约4至5mm的细长叶组成”,但未确定植物种类。
到了2015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利用植物微体化石和生物标志物方法对不明植物遗存标本重新进行了鉴定,确定为茶叶。专家结论是,汉阳陵出土的植物样品为古代茶叶,几乎全部由茶芽制成,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实物,对探索中国茶文化发展、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对于汉阳陵的“第一”不止这一项。从这些葬坑的分布和坑内陪葬物品的放置,无疑与当时宫廷的制度等有关,因而对这批从葬坑的发掘和研究,对汉代宫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习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2016年3月,汉阳陵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就汉阳陵出土茶叶联合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2016年5月,吉尼斯世界纪录大中华区总裁罗文为汉阳陵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颁发了认证证书,确认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为了让大伙能够亲眼见到,这些茶叶也从2016年5月18日起,在汉阳陵博物馆正式对外展出,成为镇馆之宝。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十分可喜的是,汉阳陵中发现的古代茶叶,对于我们今天在筑梦路上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中华民族从北京猿人钻木取火的智慧,再到神农氏遍尝百草的坚韧;尧舜禅让的谦和,文景之治的和谐;贞观长歌的励精图治,康乾盛世的雍容大度……历史长河中的一首首浩歌,无不光耀着伟大的中国精神。就三秦大地来说,上起远古周秦,下迄魏晋北朝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鼎盛、经济发展和文化灿烂的辉煌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时代。让历史走进现实,“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渴望统一、追求和谐、天下一家、厚德载物是炎黄子孙始终如一的心理诉求。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天!就在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陪同下步入会场时,正是在这里,他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而今,当我们茶文化工作者面对着新的学术与文化交流的重任时,就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要求,从他屡次出访国外,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传播和谐的茶道文化中汲取力量。
在中华文明传承的漫长历史中,陕西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的人文始祖黄帝,5000年前即在这里开创了中华文明。后稷在这里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化,被称为中国的农业始祖。哲学家老子,2500年前在陕西讲授“道德”,成就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巅峰。西汉时代的张骞,从古长安城出使西域,开辟了绵延2100多年、贯穿欧亚的丝绸之路。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曾经在陕西建都,历时1100多年,留下了5万多处不可移动的珍贵遗址,超过100万件的馆藏文物,其完整性、丰富性和至高性举世罕见。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值得肯定和称赞的是,近几年来,“开放的中国:迈向世界的陕西”,就是从“文明、富裕、和谐、美丽、创新、开放”6个方面超越发展的。目前,在“一带一路”建设踏上新的征程的重要时刻,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殿堂。我们在落实习近平主席“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之举时,不妨也讲好“中国茶故事”,是增进对外交流的有效方式。
首先,对渭水之阳皇帝陵墓中出土的最古老的茶叶,要以此为信物,从中多方面透视出了丝路起点上的陕西,具有恢宏的世界历史视野,既熟谙人类思想和精神遗产,又因熏陶启迪着东方文明的神韵,从容、深邃、平和与宽广。提升着中国茶文化的软实力,又搭建起一座中外交流互鉴的友谊之桥。
同时跨界融合,让茶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陕西茶品走出了国门。陕西宝鸡市素有“炎帝故里”之称,也是神农氏尝百草的地方。现今,当“一带一路”遇上茶文化,某种程度上说,丝绸之路也是“丝茶之路”、文化之路,好让这失落的古董文化在今天重新“活”了起来,沉寂千年的古老茶标本再度焕发生机。现可借新丝绸之路的发展契机,让历史又重启着“丝茶之路”的新花样。一片茶叶一线牵,这就从曾经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联手组团”出征,把文物、文化、旅游、茶叶等诸多的“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国家与地区联系在一起,分享着陕茶品牌的滋味。在这两年里,陕西曾有9.375吨汉中名优绿茶,2吨的泾渭茯茶饮品,先后出口马来西亚和韩国,使陕茶外贸有了新突破。更有甚者的是,以最快最方便的“互联网+文化”的阶段性实现,又到启动文化与旅游业等跨界融合,论坛推进,起到了引领当下茶生活时尚的应势之举和创新实施,这又多了一个难得的载体。因为目前西安市正在启动和创建中华古都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活动,意义深远,再次吸引来了海外游客的目光。最近几年来,到陕西观光的中外游客就达14.14亿人次,相当于全世界人口的1/5。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正是通过走进陕西,开始了解中国。这也是陕西人的文化自信,会不断给世界以惊喜!
其次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自古就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窗口。无论是谁,走进陕西,在交流互动中,都会进行多视角、多渠道、全方位了解观察到现代陕西崭新的精神风貌,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风土民情和厚重的历史人文内涵和巨大的发展潜力。1300多年前,盛唐时的长安城,100万人口中有10万是外国人。随着近年来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陕西再次站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了和陕西的交流与合作,泰国、韩国、柬埔寨等国家先后在西安设立了总领事馆。您可以徒步穿越秦岭,近距离观赏大熊猫、朱鹮和太白红杉、紫斑牡丹等珍稀动植物;也可以在古栈道旁聆听传颂千年的韩信点兵、蔡伦造纸、诸葛亮鏖战等传奇故事。在那美丽如画的茶园里,品味陕南珍茗,感悟时代风采。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重要的一点,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改变了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格局、使陕西进入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陕西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五、亟待社会各界破解的学术谜题
当代著名诗词大家赵朴初生前说道:“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天涯认故乡。”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文物,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茶文化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见证与支撑。但是,值得商榷注意的是,我们对于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文物,目前不能草率地人云亦云,切不可穿靴戴帽,妄加定义是什么地方的茶叶;也不能迎合茶叶商家的胃口,为了金钱利益而胡吹冒撂,杜撰瞎编历史故事,从文物层面透支到它的商品化属性,当作一宣传炒作的标签和经济利益的载体。尤其是这么保存完好的茶叶出现,其变化和症状,涉及到的茶品、气候、葬礼、风俗等各个方面,亟待茶叶科技、茶文化、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者来共同破解……这方面就要像法门寺博物馆那样,当年出现唐朝宫廷金银茶具后,该馆历时20多年,组织海内外顶尖级专家,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不但让金银茶器研究突破了世界性茶文化范畴,而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把唐朝茶历史文化“一网打尽”,纠正、校正、统一了唐朝茶文化的正确学说,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穿越风雨之后,欣赏美丽彩虹。浓浓中国味,尽在茶道中。让我们重温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明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就是要让历史的碎片在这里复活。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陕西不仅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是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开放省份。
要让中国最古老的茶叶活起来,让丝路变得更畅通无阻,在此,我作为一个茶文化工作者,也希望汉阳陵博物馆要立足陕西,放眼全国,努力建设汉代茶史研究体系,博古通今,创新发展。一定要求得学术上的支撑与立足点,站稳脚跟,扎扎实实的破解疑案,实现古为今用,两翼齐飞,茶和天下的目的!
为衔春色上云梢,墨染茶香诗韵长。陕西人在向世界讲述陕西故事,传播陕西声音时,也会将中国形象、中国发展、中国故事传向世界!
责任编辑:陈青松
来源:《农业考古》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