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青文/图
去年年底,在考古工作者多年的苦苦探寻中,汉文帝霸陵的确切位置得以确认。至此,困扰学界多年的西汉十一座帝陵的名位问题被解开。
今年4月22日,《治世之光——西汉帝陵考古成果暨致敬考古百年展》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展出。展览回顾西汉帝陵考古过程,呈现西汉帝陵考古成果,致敬中国现代考古走过“百年”的风雨历程。百余件展出的文物精品,再现汉代社会风貌与物质文明,器物之美彰显汉家绝代风华,以帝陵规划之齐诠释“陵墓若都邑”的国家礼制之严。两千年前的大汉雄风和近年来西汉帝陵的考古成果,系统地展现在了观众眼前。
从西汉帝陵考古,到大遗址的规划保护,再到汉文化研究展示,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努力付出,汉阳陵大遗址的保护展示利用工作硕果累累,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大遗址保护的典范。
考古揭示“汉家陵阙”
西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立国时间长达两百多年。汉语、汉民族、汉文化都是这个时期刻入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文景之治”“丝绸之路”等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名词,都显示出西汉王朝曾经有过的兴盛和辉煌。
近年来,随着汉阳陵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文景之治”时期的史实得到了验证。西汉共有11位皇帝先后统治过这个当时世界东方最为强大的帝国。这11位皇帝驾崩后,除了汉文帝和汉宣帝分别葬于今西安市东郊和南郊以外,其余9位皇帝都葬于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西汉帝王陵墓群。
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汉阳陵陵园西与汉高祖刘邦的长陵相接,东至咸阳塬下的泾河谷地,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最宽处约3公里,其平面呈两端宽大中间细小的葫芦状,实际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至13平方公里。
近30年的考古工作已经明确,整个汉阳陵遗址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外藏坑、北区外藏坑、礼制建筑遗址、陪葬墓园、陵邑遗址、刑徒墓地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帝陵坐西向东,居于陵园中部偏西;后陵、南区外藏坑、北区外藏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3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最东端。整个汉阳陵陵园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皇家意识和等级观念。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座经过全面科学勘探和系统考古发掘的西汉皇家陵园,汉阳陵是我国汉代帝陵中形制结构最为清楚、科研工作最为深入、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帝陵遗址,其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内涵,对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科技艺术以及中国帝王陵墓制度的演变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依托于陵园遗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精美的出土文物建立的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因全面、系统地阐释遗址内涵和独树一帜的保护展示方式,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的广泛赞誉。
焦南峰讲述汉阳陵考古
1972年,有关部门在汉景帝阳陵封土西北约1.5公里处修建水利设施时,挖出许多带有刑具的人类骸骨。陕西省博物馆随即对这一区域进行了调查,从此拉开了汉阳陵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
1990年开始,为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公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陵考古队进驻汉景帝阳陵,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当年发掘的南区外藏坑遗址,因结构布局独特、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出土文物具有代表性,入选了“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6年,我们开始发掘汉阳陵的南阙门。此前,刘庆柱先生发掘过杜陵的南门。我们对照着他的发掘平面图,对南阙门的东半部进行发掘。结果发现,这里的实际情况与杜陵不一样。杜陵是一个两出的阙门,南阙门是一个三出的阙门。到目前为止,这是发现最早的三出的阙门。根据这个遗址的重要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这里修建了一个保护性的设施,这就是现在修好的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时任汉阳陵考古队队长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回忆当年的发掘场景。
“南阙门发掘完以后,我们考古队准备把西汉帝陵的整体轮廓搞清楚。这方面的工作原来做过一些,但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西汉帝陵的整体情况还不是很清楚。考古队的同事把秦始皇陵、杜陵等参考图贴在墙上,每天琢磨,还请教了俞伟超、高崇文等先生。恰好在这个时候,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在汉阳陵东侧建泾河工业园区,我们就在建设前对这里进行考古钻探,结果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同时,我们发现个别墓葬周围有沟。我们意识到这个发现很重要,就让钻探的工人顺着沟来钻探,结果发现了几十条东西向的沟和数量更多的南北向的沟。这些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沟交会起来,形成一个个矩形的区间。每一个区间内,都有一座大型墓葬和若干座中小型墓葬。我们认定这一个个矩形的区间,就是一座座陪葬墓园。有意思的是,这些陪葬墓园排列整齐、南北对称。”焦南峰说。
陪葬墓园的发现,在西汉帝陵研究方面尚属首次。
“在钻探陪葬墓园的同时,我们开始钻探帝陵。首先,我让工作人员去探帝陵的四条墓道。原因是学术界有人认为西汉的帝陵是南北向,也有人认为是东西向。而帝陵的方向很重要,因为它牵涉到帝陵的制度及整体布局。”焦南峰说,当时用的洛阳铲只有3米多长。当年修建汉阳陵时的地面和现在的地面高差在六七米左右。我们钻了一个多月没有结果,副队长王保平就把两个探铲接起来,还是没有探到,就又接了一个,加起来有近10米的长度,然后探到了。“我们首先找到了东墓道,然后找到了西墓道、北墓道和南墓道。东墓道最长、最宽,并与陪葬墓区中部的神道一字相连。钻探解决了西汉帝陵研究的一个问题,证实西汉帝陵形制为‘亞’字形,坐西面东。”他说。西汉帝陵的形制问题在这里首次得到实证,考古队员们非常高兴。
在探墓道的同时,考古队通过钻探发现了86条外藏坑和4条排水渠。接着,考古队又开始探皇后陵。皇后陵也是“亞”字形,周围有外藏坑28条。1998年7月至10月,考古队对帝陵东侧的第13号外藏坑东端进行了试掘,发现了大量的文物,主要是羊、猪、狗等陶制陪葬器物。
焦南峰说:“汉阳陵的钻探和试掘成果,引起了省考古研究院和省文物局的重视。经过对发掘成果和钻探图的科学研判,省上决定修建汉阳陵考古陈列馆。”1998年9月14日,汉阳陵考古陈列馆破土动工。1999年10月1日,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
2002年,南阙门保护大厅建成开放。2006年3月31日,在考古发掘的帝陵东侧11号至21号坑遗址上建设的我国第一座全地下博物馆——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正式落成。
焦南峰说:“让我们考古队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努力让汉阳陵的整体布局基本被搞清楚了,为西汉帝陵制度的研究,乃至中国古代帝陵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更为高兴的是,我们发掘、修复、保护的遗址、遗物能够展现在广大民众面前,让大家直观地了解汉代历史。”
特色鲜明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
焦南峰认为,汉阳陵考古工作的成果揭示了中国古代陵墓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中华文明交流、融合、统一的历史趋势,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社会文明发展史、建筑规划史、科技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5年,《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近年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正在根据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积极有序推进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
截至目前,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标识展示、汉阳陵道路保护标识展示、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道路建设、东司马门道保护标识展示等工程已陆续完成,皇后陵及南北区外藏坑、东西妃子陵遗址标识工程,东区陪葬墓园规划及保护展示工程,汉阳陵遗址标示系统工程等保护展示工程正在加紧开展,一种新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正在探索进行。2014年和2017年,在国家文物局委托第三方开展的两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行管理评估工作中,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综合评分均位于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的第2名。
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让汉阳陵遗址保护的做法蜚声海内外。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成为国内外游客感受汉文化的著名旅游目的地。2010年10月,汉阳陵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2022年发布的《陕西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确定要争取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纳入国家卓越博物馆培育名单。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李举纲说:“根据汉阳陵历年考古工作成果,汉阳陵遗址中科研价值最大、展示效果最好的核心遗址均采用较为前沿的保护展示理念和创新的保护展示技术,进行了合理有效的保护展示利用。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了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和宗庙遗址保护展示区4个核心遗址的保护展示场馆,辅以地面标识工程、植被绿化、遗址展示诠释系统工程等,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汉阳陵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何宏说:“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坚持以社会教育为纽带的博物馆发展之路,协调推进大遗址保护、文物展示、社会教育服务和对外文化交流。目前,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汉文化学习中心,让多元融合的汉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2022年0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