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馆内新闻
独具特色的大遗址——汉景帝阳陵
2018-04-18 14:42:04 阅读数:

前  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陵园外景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是西汉帝陵丧葬制度的至高体现。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现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陵园平面分布图

    帝陵陵园为方形,坐西向东,封土四周被81条呈放射状的陪葬坑簇拥着;陵园东阙门外的神道长达900米,与宽达110米的司马道相接,向东直通5公里之外的阳陵邑,司马道南北两侧整齐排列着王侯将相和文武百官的10000余座陪葬墓。陵区内200多座陪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披坚执鋭、严阵以待;侍女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动物俑累千成万、生动异常。其丰富的随葬品是中国封建帝王“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真实体现。汉阳陵是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因而成为科学工作者研究汉代帝王陵寝制度和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帝陵陵园线形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披甲执锐武士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美目流盼侍女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成千累万陶塑动物

第一单元:独具特色的保护展示方法

    针对不同遗存,汉阳陵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展示手段,达到了保护与展示并重的目的。汉阳陵的大遗址目前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类保护展示方法,一是陵区遗址的原始环境保护;二是发掘遗址的回填保护;三是在发掘遗址上修建保护建筑,室内保护,游客还可以参观遗址;四是封闭式保护,即将遗址和参观者用玻璃隔离,为遗址保存提供独立的环境空间。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

     199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内, 密集陈列着1700余件文物精品,汇聚了汉阳陵三十年重要考古成果,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99年9月30日,考古陈列馆对外开放,拉开了汉阳陵考古成果对外展示的序幕


    为了避免高大建筑对园区内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考古陈列馆的结构选择了半地下式两层建筑,而其别具一格的残垣断壁建筑外观所营造出的历史沧桑景象,也与陵园的整体原生态环境风貌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一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考古陈列馆

    展示内容包括阳陵概况、帝陵外藏坑遗址、南区从葬坑、陪葬墓园等单元,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配合文物介绍阳陵的整体布局,陶塑艺术、生活器具、兵器等典型出土文物,为系统研究西汉帝陵文化提供了资料和依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考古陈列馆内集中展示的陶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复原展示陪葬墓的从葬坑

阳陵核心——帝陵陵城

    (1)帝陵整体的全面展示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与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西安以北约20公里的咸阳原东端、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塬上,为西汉9座帝陵最东的一座。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王皇后下葬(公元前126年),其修建时间长达28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近些年来,汉阳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得到了文物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同样也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98年陕西省决定建立周、秦、汉、唐四大旅游景区,汉阳陵被列入汉文化的核心区。1998年在重点遗址区征用文物保护用地2894亩,其中包括帝陵、后陵陵园,南、北区从葬坑,重要的建筑遗址和陪葬墓以及刑徒墓地等,再加上帝陵、后陵等原国有土地,汉阳陵现在拥有的文物用地超过了3000亩。1999年建成汉阳陵考古陈列馆,2003年建成并开放了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陈列厅,2004年至2006年完成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和宗庙建筑遗址保护工程。

    (2)考古发掘外藏坑的建馆保护和展示
帝陵是阳陵的核心,也是我们保护和展示的重点。帝陵陵园呈方形,由一个大城垣包围着,每面围墙中间都有一个门阙建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帝陵形制示意图

    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帝陵园内、封土四周钻探发现呈放射状的外藏坑81座,这些外藏坑长短不一,内涵丰富。随后,对位于帝陵东侧、墓道以北的10个外藏坑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可谓种类齐全,洋洋大观。尤其是坑内出土的“宗正之印”、“大官之印”、“永巷丞印”、“内官丞印”等有文字的印章、封泥,足以证实这里代表当时的“宗正”和“少府”所在,也说明了81个外藏坑极有可能象征着当时西汉王朝中央官署的“九卿”机构,其考古成果的重要性不言自喻,而保持并展现遗址的原真状态又避免发掘现场暴露现状,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遗址的保护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专家长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工作。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98年发掘的帝陵封土东侧K11-K21共11座外藏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宗正之印”龟钮银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宦者丞印”铜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阳陵令印”封泥(阳陵邑遗址出土)

    此外,直逼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中枢机构和宫廷生活的现场感受也必将大大增强它的观赏效果。于是,经过国家文物局多次组织的权威专家论证,一个大胆的选址决定作出,按照少干预、不破坏、取法自然的原则,以及在建筑上“弃宏大就无形”的理念,采用全世界极为罕见的全埋式、全封闭保护展示方式建设地下博物馆,并在建筑顶部覆土植草种树,以恢复陵园原有的历史环境风貌和自然景观, 即在10个外藏坑原址上建设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博物馆建在地下,保持地面遗址历史风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入口的斜坡道和红色光线营造一种今古时空变化氛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遗址大厅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是一座全新的遗址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地下遗址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上,它全埋于地下,几乎没有任何地面建筑形象。在建筑顶部,则覆土植草种树,恢复陵园原有的历史环境风貌和自然景观。整个保护大厅覆罩在10座外藏坑上,用于封闭结构的玻璃达到1900余平方米。其中8座坑被这种特殊的玻璃合围起来,立面玻璃通过金属结构与建筑的底部和顶部相连,使得遗址区域与外界环境隔绝,为人为有效地按照设定的技术参数创造最适宜文物遗址保存的环境提供了空间条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006年3月31日,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最终建成并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第一座将展示重要考古成果、满足观众欣赏汉代辉煌文化和保护帝陵历史环境风貌和谐统一在一起的现代化遗址博物馆,被游客形象的赞誉为“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目前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已成为国内博物馆界的遗址及其环境保护技术和陈列展示方面的典范!

    (3)南门阙遗址的保护展示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未发掘的南门阙遗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发掘时的南门阙遗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帝陵南门阙遗址保护展示厅

    帝陵南门阙遗址采用的是“修建保护建筑”的保护方式,该遗址位于帝陵封土南约120米,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也叫朱雀门)遗址,1997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发掘。南门阙遗址由两组对称相连的三出阙建筑组成,是目前考古发掘的时代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帝陵陵阙建筑遗址。鉴于遗址重要的考古和研究价值,经过有关专家研究决定,在遗址上修建保护建筑,建筑本身与西汉阙门建筑相似。我们称该建筑为汉阳陵帝陵南门阙遗址保护展示厅,它是一座仿古形式的建筑,分为三层、钢结构,整个遗址处于建筑之下。一层四周围墙处于遗址以外,在遗址周围形成一回字形通道,可以通观整个遗址;二层仅有一小平台,人站在台上可以看到夯土台;三层整个是一间面积较大的展室,展室南北两面各有两个门,门外有可供远眺的平台。人字形屋顶既再现了汉代皇帝专用三出阙高台建筑的宏伟高大,又完整地将阙门遗址的全貌展示给游客。同时,在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门阙建筑遗址保护展示厅内部

    2015年,汉阳陵遗址保护项目——《南阙门本体保护工程》获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2015年度“中国文物保护示范工程”奖。

    (4)未发掘外藏坑、陵墙、墓道、排水道等遗存的原址保护、地面绿化标识、石块的勾勒

    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遗址展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汉阳陵文物遗址展示(大陵园,帝、后陵园;帝陵外藏坑;帝陵陵园门阙及陵墙遗址;德阳庙遗址;司马门道;陪葬墓园;南北区外藏坑遗址;出土文物等);二是考古及保护工程展示(考古现场;考古过程;保护设施;保护技术等);三是历史文化信息展示(汉阳陵历史;汉代陵墓文化;考古科学;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等)。

    根据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绿化方案。如,对帝陵、后陵及陪葬墓等封土,运用植被的色彩、形态的差异突出封土的视觉冲击力,加强其中心地位。对陵墙遗址、门阙等,除去要复原的部分,利用和遗址空间尺度相似的植物来标识边界和形体,采用小型乔木列植和灌木排植围合空间或界定,再现原有的格局、空间尺度感觉遗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神道(司马道)的绿化标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帝陵南门阙遗址前的绿化形式

    对帝陵76道外藏坑边界进行页岩地面标识,中部保留较低的绿化,以求得标识“地下”遗址的意象。对四条墓道进行地面标识,在墓道遗址地面范围内铺设页岩,标识墓道的位置及大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帝陵标识系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外藏坑地上标识系统

    对陵区四号排水渠遗址进行地面模拟展示,其余三条排水渠遗址地表进行覆土修整,上置玻璃标识牌对遗址进行阐释。对于帝陵的四个阙门采取不同的保护展示方法,南阙门前面已经介绍过,东阙门的南阙台已经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结束后回填保护;帝陵西阙台为原址保护;帝陵北阙台为复原展示,采用陶片立铺意向模拟展示建筑遗址的形式、轮廓和特点,结构采用浅基础,不破坏遗址,必要时可拆除还原历史原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帝陵排水渠遗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东门阙考古现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帝陵北门阙遗址

    (五)陵园历史道路的复原—陵区核心设施的连接和关系

    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形,现存总面积约888.37公顷(13325.55亩)。整个陵区以阳陵陵园为主体,以帝陵陵园为中心,东、西神道和东、西司马门道直线贯通约5公里,形成了陵区的主轴线;南、北神道和南、北司马门道绵延两公里有余,是陵区的副轴线;后陵陵园、南区从藏坑、北区从藏坑、寝园遗址、德阳庙、陪葬墓园等多层次地分布在其南北或东西两侧。整个陵区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从帝陵视角看阳陵
 

    考古勘探发现汉阳陵陵园内存在16条历史道路,陵园历史道路系统较为完备,不仅能满足日常祭祀活动交通需要,应有祭祀礼仪制度方面的考虑。为妥善保护并合理显现汉阳陵格局、组织部分过境交通、方便汉阳陵各遗址点游览线路及道路的有机衔接;同时协调保护区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推动考古发掘工作,促进汉阳陵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建设。2012年,我院委托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编制“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从后陵视角看后陵环陵道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从东向西看司马道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陵园向南道路系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帝陵西门阙向西道路

    根据总体规划,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以汉阳陵道路遗址信息为依托,依照土地利用布局,结合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交通的要求,在对现状道路改造利用的基础上,综合完善规划路网;历史道路标识设计以考古资料为准,阐释汉阳陵陵区道路历史格局;打造“两轴多环”的路网结构。

    依照土地利用布局及遗址公园交通需求,在现有道路改造利用的基础上,结合考古研究成果和历史道路信息,展现陵园历史格局,完善规划路网,形成“两轴多环”的路网结构。

    两轴:以帝陵封土为中心,四个方向的神道构成的十字形道路格局,是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点展示区域,沿这一轴线形成以步行为主的参观游览路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帝陵环陵路

    多环:“第一级环”,恢复历史曾经存在的帝陵和后陵陵园围墙外的环陵路。“第二级内环”,恢复汉阳陵陵园边界内的环陵路,为遗址公园提供旅游活动服务支持。“第二级外环”为陵园边界外的环陵功能性道路。“第三级环”为连接主体陵园遗址外部建筑遗址的环状道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与宗庙建筑遗址相连通道路

    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道路系统建设,早在挂牌之前就已开始规划建设,截止目前已先后实施以下六项项目工程,陵园历史道路路网格局初步显现,游客参观游览交通需求基本满足,遗址公园整体形象整体提升,与周边社区衔接路段路况有较大改观。

宗庙建筑遗址

    宗庙遗址属于已发掘遗址的对外展示。它位于帝陵东南方向约300米处,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双回廊结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宗庙遗址示意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宗庙遗址保护技术的三种应用

    文物考古工作者摒弃以往将遗址覆土回填的简单处理方式,按照遗址保存要求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方案,对遗址保护工程进行三个方面的主要保护和展示:一、选择考古意义典型、可视性好,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发掘遗址2—3处为遗址保留区。从保护角度出发,通过采用钢结构支架,以透明钢化玻璃覆盖的方式,形成高约1.5米的半封闭区域,以保留原真的历史遗迹,提高游客的观赏性;二、部分区域采用立体复原结构,以帮助游客理解当时的建筑结构;三、除去遗址保留区,将其它已发掘部分进行统一科学的保护性回填,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原址平行上移60厘米的做法,基本复原遗址的总体面貌,以显现该遗址的格局与规模。

    可以设想,后陵、南北区外藏坑、陪葬墓的保护展示工程正在设计规划当中,不久的将来,它们也将展现在公众面前,更好地诠释西汉帝陵陵园风采。

第二单元 名人印象

    参加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年会的专家们对这座博物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是:“奇迹”,“真棒”,“壮观”,“漂亮”,“非常有趣”!

    时任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的米歇尔•佩赛特先生题词道:“祝贺,这是一项杰出的成就,是其他古遗址的楷模”。

    我国著名文化遗产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评价是:“设计科学,保护周到,祖国瑰宝,后辈永葆”。

    著名文物保护专家、91岁高龄的郑孝燮老先生则在留言簿中写到:“国宝保护与现代展览技术结合,历史文化风貌和谐。”他还饶有风趣地说,“这是一出很好的新编历史剧,一出新编秦腔戏。”

结  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习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汉阳陵大遗址保护工作还非常严峻,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类文物遗址的保护问题将会层出不穷,但是遗址保护的原则必须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汉阳陵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即在其性质与功能定位上突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帝陵大遗址的性质和文物遗址保护、研究和展示的综合示范区的功能;在规划原则上则强调了保持文物遗址真实性、历史性、完整性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历史沧桑感,保持自然郊野景象,以及少干预、可还原、可持续发展和弹性的建设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