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通知公告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2025-01-17 10:45:07 阅读数: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是一座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阳陵而建立的考古遗址性博物馆。博物院于199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0年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称号。博物院现设有汉文化学习中心、模拟考古、汉学小舍、造纸坊、汉文化综合体验中心和数字教育体验中心六大科普场馆,是一个集遗址展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展示于一体的大型汉文化景区。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于20224月被中国科协授予“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称号。现将2024年开展的科普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在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方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展现了其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性。我院设有领导分管科普工作,以及专门的部门来组织实施科普工作,以保证各项活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科普工作已被明确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此外,我院还制定了科普工作制度,为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规范和指导。为了进一步激励和支持科普工作,博物院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提升科普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科普工作坚实的组织和管理基础。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在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工作基础情况方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展现了其卓越的公共服务能力。博物院全年对外开放,服务公众天数365天。今年,博物院接待的公众人次为40.56万。我院科普场所面积达到15000平米,为公众提供了宽敞的学习和体验空间。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在科普活动的开展方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在2024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地内开展的科普活动包括科普研学、社会实践等,共计接待研学团体442批次、共计26335人。此外,我院在科普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充分展现了我院在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在甲辰龙年春节期间,汉阳陵博物院精心策划了“汉代大朝会集结令——带你解锁龙年新方式”线上线下系列专题教育活动。线上活动围绕“龙年拜大年”、“龙年溯龙事”等八个主题,通过视频形式向公众介绍了与“龙”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线下活动则结合“龙年绘龙纹”和“龙年穿龙衣”两个主题,开展了互动体验活动。

清明节期间,汉阳陵博物院举办了“春光入画 纸鸢寄情”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西安经开第三小学三年级8班的50余名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分为“清明节小课堂”和“手绘DIY风筝”两个环节。在小课堂上,教育员向学生们介绍了清明节的来源、习俗及相关诗词,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61日,汉阳陵博物院举办了“寻根筑梦 博物启智”博物馆里过六一主题活动。孩子们参观了汉阳陵博物院“巍乎盛景”陈列展览,沉浸式体验了瓦当拓印、瓦当修复以及汉服汉礼等系列教育活动。

2024年暑假,汉阳陵博物院举办了“我在长安学考古”公益夏令营活动及“博悟·关爱”文化公益活动暨专题夏令营。夏令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专题讲座、实地考察、实践体验等。营员们参观了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帝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要文化遗址,并通过模拟考古、瓦当修复、穿汉服学汉礼等互动课程,深入感受了秦汉文化的独特魅力。

1020日,汉阳陵博物院联合陕西省图书馆举办了“触摸历史,阅见世界”残健融合活动,吸引了百余名视障读者、陪护人员、志愿者及新闻媒体记者参与。汉阳陵博物院向陕西省图书馆捐赠了三套“博悟”系列丛书,并揭牌了“触摸历史 阅见世界”残健融合阅读基地。通过触摸文物复制品、模拟考古等互动环节,参与者深入感受了古代文明的魅力,彰显了博物院在无障碍服务方面的创新实践。

汉阳陵博物院还结合生态教育项目,举办了“遇见春天·欢‘樱’光临”和“行走的课堂——探秘银杏的多维世界”系列教育活动。在樱花盛开的季节,博物院带领学生们观察樱花的结构与生长习性,并通过点画法让光秃秃的树枝“开满”樱花。在银杏观赏季,博物院策划了“探秘银杏的多维世界”课程,通过融合文学、历史、自然等多个学科,介绍了银杏的相关知识,增强了公众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本年度,汉阳陵博物院积极开展“走出去”科普活动,共举办了8场活动,覆盖社区、校园、乡村、机关、企业等多个领域,参与人数达5000余人。

2024426日至27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何宏带领社会教育部宣传小分队赴安康开展文化遗产“六进”活动。活动中,教育员向学生们介绍了汉代服饰知识和礼仪文化,学生们通过穿汉服、行汉礼、体验投壶游戏,亲身感受了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4519日,“博悟·关爱”系列公益活动走进陕西省城市经济学校,开展了2024年“博悟·关爱”系列公益活动。70多名肢体障碍学生参与了活动。教育员通过PPT和模拟考古体验,向学生们介绍了考古工作流程及汉阳陵的历史文化,并通过线上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202461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联合咸阳慧爱心智障碍人士服务中心,开展了“博悟·关爱”之儿童节特别活动。30名孩子在教育员的指导下,学习了汉阳陵出土铜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亲手制作了“规矩镜”扇子。

2024817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联合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在北京举办了“汉风妇韵文化传承”系列汉文化主题亲子教育活动。60多组亲子家庭参与了活动。在“健行博艺”环节,教育员通过小课堂形式解析了汉代体育的背景与传承意义,并带领亲子家庭体验了投壶与击壤两项汉代体育活动。在“衣礼中华”环节,孩子们通过试穿汉服、学习传统礼仪,深入了解了汉代妇女儿童的历史文化。

2024918日,在国际聋人日来临之际,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走进陕西省城市经济学院,举办了2024年“博悟·关爱”之国际聋人日活动。20多名听力障碍学生参与了手绘团扇活动。活动中,学生们观看了汉代体育运动之六博、围棋手语视频,并通过文物图片了解了汉阳陵出土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

20241011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走进天伦至爱养老院,举办了“博悟·关爱”重阳节活动。活动中,教育员向老人们介绍了汉代体育运动“击壤”的起源与发展,并带领老人们亲身体验了这一项目。此外,老人们还参与了“纸杯叠叠乐”游戏,锻炼了肢体协调能力。

2024112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携手西安肯德基,在高陵鹿苑餐厅联合举办了一场文化惠民活动。活动中,汉阳陵博物院的教育老师为参与者讲解了汉服汉礼及汉代饮食习俗,并带领大家体验了互动游戏。

20241226日,汉阳陵博物院文化宣讲小分队应邀走进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遗产教育与解说”课堂。中英双语讲解员英文详细介绍了汉阳陵精品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教育员则结合实践经验,讲解了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开发与设计。

汉阳陵博物院本年度在科普活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不仅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文化,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本年度,汉阳陵博物院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了5场主题科普活动,吸引了2000余人参与。

910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联合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为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举办了“开笔礼”暨教师节主题活动。活动包括“端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诵读弟子规”、“敬拜师长”六个环节,学生们体验了人生“启智”的第一课。

2024913日,中秋节前夕,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联合西安经开新概念兴乐幼儿园,举办了“穿越汉代的中秋节”主题活动。30名孩子参与了此次活动。教育员从孩子们熟悉的月饼形状讲起,讲述了中秋节的由来、习俗及相关故事,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月饼制作体验环节,孩子们亲手捏皮、上粉、搓圆、摁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专属月饼,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2024920日,汉阳陵博物院联合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等单位,举办了2024年“寻踪汉阳陵-南方测绘杯”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定向越野赛暨全国科普日活动。选手们手持地图,在遗址公园内寻踪觅迹,畅跑于遗址遗迹与丛林花草之间,感悟汉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2024927日,为响应中国科协“科创筑梦——传播科学文化”活动月,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举办了“汉构风华:瓦当探秘之旅”主题活动,吸引了阳陵小学100余名师生参与。此次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进一步推动了“科创筑梦——传播科学文化”活动月的深入开展。

2024928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童心筑梦 绘彩国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展出了57件(组)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儿童美术作品。

此外,在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我院也开展了多项特色活动,如“阳陵节日荟”系列教育活动、春节期间推出的“汉代大朝会集结令——带你解锁龙年新方式”线上线下专题活动,以及“国际古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策划的“探寻遗址保护 传承历史文脉”等活动。这些活动共计吸引了6000余人参与,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体验。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在网络媒体平台的信息发布方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积极利用多种新媒体平台向公众传播开放信息及科普内容。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数五个,包括微博和B站等,主页链接分别为:微博(https://noxlink.net/0RhwHI)、B站(https://noxlink.net/cNOq0l)。2024年,博物院通过这些平台共发布信息642条,总阅读量达到约2千万次,充分展现了博物院在数字化传播方面的广泛影响力。此外,博物院还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发布教育内容、线上展览及新闻资讯,进一步扩大了科普教育的覆盖面和传播效果。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博物院的公众参与度,也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文化学习和互动渠道。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在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方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2024年共有53名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服务。这些科技工作者通过参与讲解、教育活动策划、科普内容制作等多种形式,为公众提供了专业的科普知识和文化解读,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院科普服务的质量和影响力。他们的参与不仅丰富了科普活动的内容,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助力博物院在科普教育领域取得更大成效。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在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方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在2024年投入年度科普工作经费70万元,用于支持各类科普活动的开展及科普资源的开发。此外,我院拥有一支专业的科普团队,包括专职科普人员31人和兼职科普人员22人,共计53人。这支团队在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及宣传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博物院科普工作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创新。通过经费的合理投入和人员的专业配置,博物院进一步提升了科普服务的质量和影响力,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文化教育体验。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我们制作并推出了24期《汉代文物与节气》系列视频,深入介绍节气文化与馆藏文物知识,该系列视频被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百灵·藏”栏目专题推送,进一步扩大了传播影响力。

2024年,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与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联合开展了“博悟·探秘——沿着丝路去旅行”系列课程。在和田地区博物馆的支持下,和田市第三小学以及陕西省山阳县同维希望小学的学生同步参与课程学习。课程共14期,通过博物馆教育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的形式,带领学生们沿着张骞的足迹了解丝路重要城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

今年,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推出三本教育新书,进一步深化科普职能。《博悟·关爱——汉阳陵文化解读》专为特殊群体设计,通过多角度解读汉阳陵文化,并提供音频、视频和手语版,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博悟·四季——阳陵二十四节气》结合节气与文物,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传统文化。《博物馆里的公开课·汉阳陵篇》运用“教育+科技”模式,通过云课堂和互动体验,带领孩子们感受汉代生活。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我们在科普教育的创新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拓展老年群体的服务。在服务老年群体这一特殊领域活动内容尚需进一步拓展,更全面地覆盖老年群体的多元化兴趣与需求。接下来,我院将发展更多创新科普形式,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化展示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科普活动,吸引更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提升科普教育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四、工作建议

针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建议进一步加强各基地间的沟通与资源共享,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促进不同类型的基地开展跨界合作,互通有无,共同提升科普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为公众提供更加多元化、高质量的科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