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馆内新闻
快看 我们挖出“文物”了
2011-05-18 11:25:00 阅读数:

      由汉阳陵博物馆和西安晚报举办的“一把手铲,梦回西汉”公共考古活动,昨日决出6位幸运者,他们在汉阳陵东阙门考古现场,亲持手铲,与文物实现了“亲密接触”。 

      由汉阳陵博物馆和西安晚报举办的“一把手铲,梦回西汉”公共考古活动昨日顺利结束。6位胜出者经过模拟考古环节胜出,如愿以偿地在东阙门考古现场亲持手铲,与文物进行“亲密接触”。

 

洛阳铲钻探 考古也是个体力活

      上午10点40分,24位志愿者被分成了4组,他们身着黄色T恤,忍受着烈阳的炙烤,跳下考古“现场”——两块凹进去的平地。模拟考古第一项“洛阳铲钻探”随即开始,比比看10分钟内,哪个组探的孔垂直、更深、更圆。

“一手把方向,一手用力,利用重力钻孔,孔(洞)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大。”考古专家向志愿者们演示如何使用洛阳铲。足有2米多长的铁质洛阳铲让女士们目瞪口呆,一个女孩子感叹:“考古还是个体力活。”

年轻小伙白旭用起洛阳铲来有模有样,一铲扎进去,轻轻转动,不一会儿,2米多的洛阳铲深入土里只剩下短短一截。“挖这么快,比土拨鼠还快。”旁边组的队员们连连惊呼。

10分钟时间到,第一项比赛结束。4个组又进入第二项比拼。

 

平面清理 幸运者清理出“瓦当”

      第二个环节“平面清理”,比赛时间30分钟,比的是清理步骤、清理出的瓦当数量。志愿者们右手持手铲,左手拿刷子,一层层刮开表面土层,发现瓦当后,再用刷子扫除上面的土。

18岁的屈笛扬和队友认真地进行平面清理,保证瓦当(复制品)的表层不受损伤。“我挖出文物了!”随着屈笛扬兴奋的喊声,队员们连忙围了过来。果然,一片瓦当的边缘在土里若隐若现。

“纵坐标40,横坐标52.5。”屈笛扬一边翻着笔记,一边进行测量。旁边的队友进行拍照、测量,在本子上记录。“这些步骤都很正确。”看着瓦当表层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旁边的指导老师不住点头称赞道。

 

触摸古遗址 胜出者欢呼雀跃

      经过两个环节的模拟实践考试,第一组胜出,孙沁、白旭、王祎等6个人忍不住欢呼雀跃。他们开始体验真正的考古发掘清理。在铁链包围的东阙门遗址现场,他们拿着手铲,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几千年前的文物“亲密接触”。

站在铁链外的志愿者何海有点沮丧,他说:“还是对昨天老师讲的内容没有掌握好,但通过刚才的模拟实践,我已经有点身为考古人员的感觉了,以后还会有机会的。”

20多分钟过去了,烈阳似火,很多游客撑起了遮阳伞,但6名幸运者还在兴致勃勃地挖掘。“古遗址的土质都不一样,颜色很黑,很瓷实。”白旭兴奋地说,这次体验让他重新认识了考古,“能亲自拿着洛阳铲、手铲等工具进行挖掘,亲身体验到了专业考古人员的不易与严谨,我们应当积极投身文化遗产保护当中。”

昨天下午,汉阳陵博物馆馆长晏新志向志愿者们颁发了“汉阳陵博物馆公众考古参与证书”,并赠送了《漫游汉阳陵》漫画读物。由汉阳陵博物馆和西安晚报举办的公共考古活动顺利结束。这是在国家遗址博物馆内进行的首次公共考古活动。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