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再议汉民族地域文化研究
2008-07-23 14:53:42 阅读数:

作者:袁少芬    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暨民族研究所教授

      一、汉族地域文化结构是解读汉族族体过程的重要途径

      1.如何解读世界第一族的民族过程

      汉民族是全世界公认的世界第一大民族,如何认识汉民族的族体形成过程一直是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的重大课题。汉族如今成长为有13亿人口的大民族,而且积数千年其文明进程从未中断,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曾使多少民族学家感叹它的神奇,甚至有人怀疑它不是一个民族族体而是一个种族。因此,如何解读汉族的族体结构与民族过程是汉民族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形象地把汉族的形成,比喻成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把分布在各地域的无数不同文化特质的族群都“滚”到了一起。一个“滚”字,正点出了汉族形成的动力和关键。

      这种雪球滚动,首先推动了汉族地域文化结构变迁,使汉族及其前身华夏人夏商周诸族群及其先人,不断地扩展迁徙,逐渐由其核心地带扩大到黄河以北长江以南,继而分布到更广大的地域,不断增强凝聚力,并形成汉民族居中,少数民族分布于汉民族周围,中原地区处于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心长期互动的局面;这个长久的历史的滚动的局面,同时又使汉族的远祖,通过滚动迁徙,早已包含着羌、戎、夷、蛮、苗、黎等诸多族群成分,并在之后历代,又不断同化了部分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汉人同化于当地少数民族之中。这种民族成分的大汇合、大融合,直到近现代,仍然演绎着,多姿多彩、绵延不断,雪球越滚越大,终于造就了世界第一大族。

      正因为汉族之大,从技术层面而言,必须把不同地域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研究清楚,才能认识其整体;从本质而言,汉族地域文化结构是汉族的基本构架,要研究解读汉族的民族过程,必须先了解汉族各地域文化的特质,并进行汉族雪球滚动过程的连线解析,才可能释其要义。因为汉族在广大地域上的各地域文化的连接,不是散乱的凑合,而是通过共同的地域、经济联系、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文化习俗、心理认同等等因素有机的结合,其内聚力大,吸附力强,才不容易被随便打散,才使雪球能越滚越大。不象欧洲地区各地域的民族族群,因一时的强势外力被“聚”在一起,一旦外力懈弱便“各自飞”,因而雪球难以滚大。

      同时,地域文化有其特殊的内涵与功能,比如,通过分析汉族地域文化特色,可以从中分析出各个不同地域所包含的族群文化成分及其融合过程,而地域文化的特质与变迁,又可考证或印证该地域诸族群的结合变化进程和不同地域文化间的交流发展,因而汉族地域文化结构,是认识汉族族体过程的重要环节。

      2.汉族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

      汉族地域文化所反映的是汉族在形成发展的数千年间,在一个广大地域内所演绎的民族过程特点,它反映了汉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规律。

      地域文化与民族进程关系密切。其一,地域是文化的载体,汉族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考察汉族民族进程的活化石,还有许多资源尚待挖掘;其二,可反映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与交流变化的特点及对民族进程的影响,比如齐鲁地域农耕经济与渔盐结合的这个变化,正是夏夷民族融合的反映;其三,地域方言的特点与变化,可以折射出不同族群人们的交往及相互影响,汉族八大方言或十大方言,每个方言本身的发展都是一部地域民族发展史;其四,地域风俗,更是一幅丰富多彩的民生画卷,记录下不同地域、族群的人们的互化、融合进程;其五,地域人口变化可反映移民迁徙及民族融合情况,乃至战争、灾害、重大事件;其六,汉民族族体在各地域的发展,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不同的族群同化背景,在汉族各地域会形成许多不同的汉族支系(民系)或次支系,这些民系正是不同地域文化孕育的结果。对各地域生成的不同汉族民系,进行比较研究, 是解读汉族族体发展规律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这也是至今汉民族研究极待加强的部分)……总之,可以反映地域文化流动的波澜曲折,揭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认识汉族的族体进程觅留踪迹。

      我国对汉族地域文化的研究历史悠长。汉代学者班固所编撰的《汉书•地理志》,就是一部较早的有关汉人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生态人文情况的论述,划分出秦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地、卫地、楚地、吴地和粤地等12个具有地域文化意义的汉代汉人地域性划分;汉代另一位学者杨雄则在《方言》一书中,将汉代汉语划分为13种地区性方言,作为对汉代汉人地域 文化的一种划分徐亦亭:《汉族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划分》,见袁少芬主编《汉族地域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第47-48页。。两千年前的汉族地域文化研究对其后的汉族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汉族地域文化研究不断发展,并衍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划分方法,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主张划分为秦晋地域文化、齐鲁地域文化、燕赵地域文化、东北地域文化、西北地域文化、西南地域文化、巴蜀地域文化、湘鄂地域文化、吴越地域文化、闽台地域文化、岭南地域文化、客家地域文化等12片地域同①,第50—51页。。

      这个划分,对我们认识汉族整体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有帮助的。我们不妨将这12片地域看作是一种文化板块结构,其下也可以有更细的板块划分,比如岭南地域文化其下包括了广东、广西、海南、港澳等地,也可以以不同的省区板块特点再细分,这会有助于将该地域文化结构作更深层的分析。可见,汉族的地域文化结构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板块结构,每一个板块之下,又包含了若干较小的板块,将这些板块结构一层层揭开,就可透视汉族地域文化内核。我们主张的汉族地域文化研究,就是既要将不同层次的地域文化板块特点一层层进行纵深剖析;又对十二大块汉族地域文化之间是如何进行连接、交流内聚的,进行横向分析,再进行纵横结合的比较研究,以见全貌。如果我们能把每一片汉族地域文化板块都研究清楚了,那么汉族地域文化的发展规律就会迎刃而解。

      我国对汉族地域文化的研究尽管已经历约二千年,至今已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汉族地域文化构架之庞大,数千年之时空交错,诸多族群成分融合之复杂,雪球滚动之变化难测,因而至今这一领域还有不少遗留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从民族学的角度,通过地域文化结构,来进行汉族族体进程的专门研究相对还比较薄弱,还需要学界同仁共同努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研究会成立至今的20年间,情况有了很大改进和发展。自南宁第一届全国汉民族研究会开始,即有不少名家学者论及汉族地域文化之重要,此后的历届“汉会”,包括数届国际汉民族研讨会,都有较多学者进行了专题研究,以致绌编的第四辑“汉民族研究”专集,就命名为《汉族地域文化研究》。目前汉族各不同地域,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本地区的汉族地域文化研究,有的地方还筹备开展联省的不同地域汉族支系发展的比较研究。而且汉民族研究会陆续在不同地域上召开,这本身也是一种对地域文化研究的推动。比如上届的“汉会”在炎帝故里宝鸡市召开,促进了学者对炎黄•周秦地域文化的研究热潮;又比如本次的“汉会”在山东章丘召开,必然会引起学界对齐鲁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关注,而齐鲁文化与炎黄文化又有密切的源流关系。此前,“汉会”还先后在南宁、昆明、汕头、长沙、泉州、澳门、宝鸡、香格里拉(云南)等地召开,都促进了这些地方的汉族地域文化研究的开展。因此希望汉民族研究坚持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持之以恒,相信必将有利于推动今后汉族地域文化研究更深入地开展。

      二、齐鲁地域文化是考察汉族族体结构形成的核心典型

      齐鲁本是古代两个分封古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实行封建分封,在今山东地区建立了分封的齐国和鲁国。齐鲁之地原是古代东夷人诸族群聚居之地,齐国鲁国是在先进发达的古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又经过数百年的交流融合,才形成了极有特色的齐鲁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是汉族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有影响又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主干之一,对汉民族的形成发展贡献尤大。齐鲁文化是汉族地域文化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典型,它的民族文化融合特色和多元性,可以说是汉族族体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以下略举数端:

      1.夷夏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族的形成大约在秦汉时期,或“早于汉代”。汉民族在其形成之前及其形成之后,都融合了多得难计其数的族群成分,齐鲁文化则是一个多族群文化融合的典型。鲁国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地区,齐国位于泰山以北的半岛地区, 这些地区原来都是东夷人聚居活动之地。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王志民:《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发展》2002年2期。。东夷人是山东地区的原始土著,5000年前就在海滨地区创下了古文明,而东夷文明也是山东海滨地区多民族族群交流的产物。如齐鲁建国所在的东部沿海地区早前就邦国林立,部落国家多得不计其数,许多小国、族群都先后融入东夷人,其后,许多少数民族族群又陆续被齐鲁吞拼融入;齐鲁人本身也是多民族族群的结合,齐鲁文化是炎黄文化的合流,据考,齐国为姜姓, 是炎帝的后裔,鲁国为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传说炎帝族、黄帝族皆起自西方,崛起后东进,先后由中原进入齐鲁地,因而齐鲁人传承着炎黄文化,其先支炎黄族人很早就从遥远的西方长途跋涉而入居东方,这个漫长过程早就融入了诸多族群,其后并融入东夷文化;西周,在东夷故地建立了分封的齐、鲁国,带去了大批华夏人及华夏文化,更是一次突出的促进夏夷各族融合的大进程,而齐、鲁人本身经数百年的交流也实现了文化融合。可见,齐鲁文化体现了炎、黄、东夷诸文化的融合。由于,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尚虽出身炎帝族,但姜尚自建国之初就对土著东夷文化采取宽容态度,注意吸收当地的东夷文化,有学者认为,齐文化是东夷文化、西羌文化和周的乐礼文化的结合,同样,鲁文化也是既有周人传统文化,又融合了当地土著文化和部分殷文化。因而有说鲁文化近夏,齐文化类夷,齐鲁文化是夷夏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由齐鲁文化发展的轨迹,可见,齐鲁文化是先秦民族融合与文化同化的结果,并体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特点。

      2.文化开放性、教育传播与文化认同

      齐鲁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并蓄的特点,造就了齐鲁地区是中国古代学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儒、墨、道、法、阴阳、方术、兵学等等皆发源于齐鲁地,并扩散影响其他地域。

      齐鲁之地学术思想蓬勃发展、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是重视教育文化传播。齐鲁之地自春秋起私学出现,许多士人通过游学和私人传授等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学人的民间流动。齐国的稷下学宫存在一百多年,更是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盛事。战国时,齐国在临淄设立稷下学宫,面向各国招贤布学,诸候国各地区的人士到这里学习、研究,再到各地交流传播。战国时诸子百家的形成和发展大多与稷下有直接关系,使稷下成为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中心,郭沫若称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子就是春秋鲁国私学、办教育的大圣先师。西汉前期,儒学私家教授集中于齐鲁地区,以后才扩展到各地区。齐鲁地办学风之盛,培养了大批学人大师,促使齐鲁文化向各地扩散。外地士人学者也不断到齐鲁地区游历、求学,然后向外宣传,这对齐鲁文化的传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而西汉一代,齐鲁都城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使齐鲁文化自西周至秦汉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断发展了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齐鲁文化得以汇集、融合了全国各地的地域文化之大成,由地域文化而上升为社会主流文化,从而奠定了作为汉民族形成的思想文化根基,说明了“文化”在汉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是这个“文化”不断培植、促成了汉民族的认同感,使秦汉其后的二千年,齐鲁文化对汉族的形成发展仍一直保持着重要影响。

      3.儒学与大一统思想

      儒学思想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而齐鲁地区则是儒学的发祥地。齐、鲁是西周的古封国,因而秉承周礼和继承周的大一统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主张崇仁尚德,礼乐教化,重传统,建立社会规范。儒学本身也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孔子、孟子、荀子诸儒学大师都是广泛吸收各种思想学说的有益成分,又到各国游说传播儒学,使儒学保持着开放博学的特色。儒学的中心也是大一统思想,因为仁治,建立社会规范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统一,这也是春秋战国以来,由于各国群雄争霸,战争频仍,民心思定,因而出现整个社会都企盼稳定、趋向统一。发祥于齐鲁地区的各种学术流派,百家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尽管学术观点不一,但其目的归依也大都顺从一统大势,都主张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这就为秦汉大一统君主专制政权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于是,才有了阴阳五行说被秦王朝用作建立大一统专制政权的理论依据;又如两汉时所实行的礼制与“礼学”,都是在齐鲁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充分体现了儒学仁治及大一统思想;齐鲁地域的多民族文化融合,是从大分化走向融合统一的,也是“大一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见,齐鲁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思想的源头。

      以上略述了齐鲁文化的若干特点,已可见其对汉族的形成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贡献。

      三、从齐鲁文化所反映的汉族民族过程特点

      1.剖析雪球滚动图象

      汉民族若从出现汉族族称的汉代算起历二千年,若是加上汉族的前身华夏人则须至春秋战国,若再上溯至构成华夏人的夏、商、周三族及其先人,以及“蛮、夷、戒、狄”等少数民族族群,则至少经历五千年。汉族从远古走来,如何能成就为一个如此庞大之世界第一大族,一幅雪球滚动的图象或可解其中之谜。齐鲁地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根据已有的历史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设想出汉族族体结构中的齐鲁地域文化形成的进程。山东地区大量史前考古文物和遗址证明,存在着从距今8000年前到4000年前的一个一脉相承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起码在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这一地区的东夷族是个文化发达、文明程度高的民族。之后,发源于黄土高原南端渭水流域的炎、黄等族人及其后裔陆续不断东迁,至公元前11世纪,随着周武王分封的齐鲁国在今山东地区建立,作为炎、黄族后裔的齐鲁人,更是大量进入东夷文化地区,各族群经过数百年至近千年的交流,形成了夏夷多族群融合特色的齐鲁地域文化参考王志民:《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国发展》2002年第2期。。春秋战国发祥于齐鲁之地的儒学及大一统思想又为齐鲁文化增添了恒久的内聚力,使齐鲁之地形成汉族地域性的“雪球”。由于大致相同的原因,汉族形成了10多片地域性文化“雪球”,这些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引发的交流,就形成了一个更大的雪球滚动,并加大加快了汉族的“一统化”,这便是汉族族体形成的过程。

       有学者对汉族形成过程描绘了这样一幅精致的图象: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的夏、商、周、楚、越等古代民族就象是茫茫的一片白雪。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把这些雪片往一起团弄着,到秦汉时已团成了一个结结实实的雪球——汉民族。从此, 这个雪球就带着自己特有的内聚力和吸附力在神州大地的雪原上翻滚着,越滚越大。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匈奴、乌桓、鲜卑、氐、羌、突厥、契丹, 还有其它许多民族的雪层、雪片都被这个雪球卷进去了。只有在它滚不到的沟壑之中留有着散在的积雪。大雪球是那样的坚实,只是偶尔有少量雪花从它的边沿散落下来,或与那些散在的积雪结合或被刮往邻近的海岛穆立立:《汉民族过程与欧洲民族过程的比较研究》,见拙编《汉民族研究》,1989年2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第84页。

      齐鲁文化正是这个雪球滚动的核心典型。而雪球滚动的主要动力,就是由地域、族群长久融合所形成的文化特质及其产生的内聚力、吸引力。当然,雪球的滚动还有其他推动力,如移民;如统治阶级上层的政治控制与导向力,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张力,如汉、唐盛世吸引各国各族来朝;元代蒙古军力的扩张,等等,就象刮起的阵阵旋风,会加速雪球的滚动。但经久形成的民族文化融合与共同文化特质,应是恒久的内动力。比如其中,儒学及大一统思想对于汉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影响尤大,仅此也可见齐鲁地域文化对汉民族族体形成的贡献。2.移民与民族融合是汉族族体发展形成的主要方式。

      历史上,各国、各民族、各地域都会因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等因素不断产生着大量移民,于是产生着不同族群人们之间的自然同化或强迫同化。移民,就是汉族雪球滚动的外动力,而由不同地区移民的长久交流而形成的文化融合,则是雪球滚动的内聚力,这已证明是汉族族体发展形成的主要方式。综观齐鲁地域文化的形成,也无不说明这一规律。

      在齐国、鲁国建国之前的齐鲁地,尽管也一直存在着东夷诸族群的内动和炎黄等诸族裔人的自由向东迁徙而产生的交流,但在周武王分封建立齐国鲁国之后,以齐人和鲁人为首的由西部东迁而来的却是大量的农耕者,产生了大量移民,这些大量西迁的农耕者移民,与当地从事渔猎的东夷人及其他族群共同开发了齐鲁地,并促进了夏、夷诸族群的融合。移民与民族融合密切相关,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自然优化过程。正是这个进程,使齐鲁之地获得了农耕经济加渔盐之利:拓展了齐人霸业与鲁人王道相结合的礼仪传统;成为古代诸子百家争鸣之地和产生了对汉族有深刻影响的儒学等学术思想。

      3.汉族源头的多元性

       汉民族形成的源头,起码可以上溯至数千年前之古代,由林林总总、数不清的诸多族群的生息互动为起步,演绎着多姿多彩的群龙共舞、群龙竞争的图象。汉民族的民族进程,自远古一路走来,是多地域、多民族(族群)卷入的雪球滚动,而并不只是从中原扩散向四方,也不是只有一个炎黄族中心和一个源头发展。迄今许多地域上的考古成果证明了这点,分析汉族各片地域文化的结构特点也说明了这一点。

      考古说明,在中国东、南、西、北、中各地域,都有古文明的源头,通过地域文化的交流链接而逐渐形成一个共有的民族认同意识。而且这种多源头的汇聚融合进程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有同化、分化、互化、融合种种形式,也并不只是以炎黄族为中心,向四周“化”掉许多的小国、族群。比如炎黄族与东夷族会合,炎黄族就曾被东夷古文明所同化, 以后又经历许多互化进程的演变,而后归于融合。这种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汉民族形成后,这种互化、融合发展的例子就更多了。

      齐鲁地域文化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已如前述,齐鲁地域民族文化的源头,是距今5000年以前就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创造了高度古文明的古东夷族。齐鲁人虽是炎、黄族后裔,却是东夷人的后来者,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继承者,尤其是西周至战国,中原地区与齐鲁地区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齐鲁地域文化与全国各地域文化的多元结合也更紧密。事实证明,汉族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广大的地域上聚合了无数族群而逐步融合形成的,因而它的源头不只是一元,而是多元的,仅齐鲁一地即可佐证。

      4.汉族地域文化是推动汉民族进程的重要纽带

      汉族分布在中国广大的地域上,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的不同特色,正是汉族文化丰富多彩的体现,但各片地域文化之间的互相连接,必然生长形成某些渐进的共同的文化因素、文化特质。正是这些共同文化因素成为强大的内聚力,把各片地域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才使得汉族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而不致于使某些地域被甩离出去。所以每个汉族地域文化都是整个汉族文化链条中的一环,有其内聚的规律,是不中断的不可割裂的,这个民族文化的链条即是积累而形成的民族共同意识,是推动汉民族进程的核心与重要纽带,这也是汉民族经历数千年的考验而始终凝聚不散的关键。这个文化链条有着无穷的生命力,成为汉族发展过程最强大的内聚力与能动因素,终使汉族雪球屡经曲折却坚而不散,越滚越大。同理,以汉族为主体,与55个少数民族共聚而成的中华民族也同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凝聚力。这个特点,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民族所没有的和无法比拟的。所以,汉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族,也因此,中国成了世界上几大著名古文明发源地中,唯一保持著文明链接从不中断,而始终成为统一的大国。

      同时,已如前述,正由于汉族族体的庞大,必须先借助于对各片地域文化作个体的研究,弄清汉族文化链条中的每个环节,再将各地域文化作联合的研究,才能将汉族的整体研究清楚,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分而研之”的方法,而各地域文化的联合研究又是汉族民族过程研究的纽带。正如我们通过对齐鲁地域文化的分析,可以探索汉族地域文化发展的某些共同特点和规律,从而窥视整个汉民族发展进程全貌一样,起到由一滴水探究大海的作用。

      原载:《齐鲁文化暨汉民族形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