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馆内新闻
“汉阳陵•比萨文化合作项目”学术交流研讨会在汉阳陵博物馆召开
2008-10-23 10:06:57 阅读数:

      10月23日,“汉阳陵•比萨文化合作项目”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在汉阳陵博物馆召开,参加本次文化合作项目的意方成员吉安•朱塞佩•西蒙尼先生、玛丽亚•罗贝拉•哥伦比尼女士、凯瑟琳那•博琳斯多夫女士、伊拉瑞•波娜朵斯女士、比耶特•奥顶斯基女士及中方成员马涛、周铁、容波、赵西晨、王惠贞等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汉阳陵博物馆领导及陈列部、研究室、宣教部、信息部、帝陵办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研讨会由汉阳陵博物馆副馆长晏新志主持。晏新志副馆长首先介绍了该合作项目的起源、目的及相关情况,并对参加合作的意方及中方的专家分别作了简要的介绍。意方的团长吉安•朱塞佩•西蒙尼先生介绍了该项目的意方的相关情况及通过合作想要取得的效果。意方的专家和中方的专家就各自在文物遗址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

      玛丽亚•罗贝拉•哥伦比尼女士是比萨大学的化学分析专业教授,所授课程是化学分析及文化遗产的可分析化学。她主持并领导了“材料与特征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工作。其研究领域集中在光谱技术和颜色分析法技术在不同环境里的应用,以及对考古遗物中有机物质的降解现象研究。在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上,玛丽亚•罗贝拉•哥伦比尼女士介绍了她所参与过的文物保护项目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在意大利比萨发现的31条古船的考古发掘及木船彩绘的保护研究情况,以及镭射激光技术在绘画遗物的清理中的运用。她认为在考古遗址发掘保护中“小样本的化学成分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马涛先生是西安文保中心副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多年来从事遗址环境的研究。在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上,马涛先生从汉阳陵地下遗址博物馆的环境理念、建设前期试验段情况、玻璃通道结雾条件的检测研究、馆内土壤、大气及风化壳样品的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对地下遗址博物馆封闭环境特征的初步研究。

      凯瑟琳那•博琳斯多夫女士毕业与德国伯尔尼艺术学院,自1998年开始,在中国为中德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工作,目前参与的项目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彩绘装饰的保护与研究、蓝田水陆庵的陶塑的考察和保护。在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上,凯瑟琳那•博琳斯多夫女士介绍了她所参与的秦始皇兵马俑彩绘的保护研究情况及在水陆庵工作的经验,同时介绍了结构分析的背景知识及相关情况。

      容波先生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的业务人员。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上,容波先生从汉阳陵概况、出土彩绘陶俑颜料成分物质成分研究、彩绘陶俑底层研究、彩绘陶俑工艺研究、彩绘陶俑保护研究、未来工作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对汉阳陵出土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

      比耶特•奥顶斯基女士毕业于德国费尔德大学,是化学研究生,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的课题是中国的陶俑博物馆和巴伐利亚历史。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上,比耶特•奥顶斯基女士根据她所参与的项目研究,重点介绍了彩绘的分析、重塑及加固陶俑表面彩绘的几种方法。

      赵西晨先生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室主任,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曾于1998年—2001年初在汉阳陵从事文物遗址保护工作。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上,赵西晨先生从汉阳陵与文物保护、阳陵文物遗迹的形成及类型、文物遗迹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物遗迹的虫害防治与对策、汉阳陵的微生物防治、文物遗迹保护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环境与遗迹文物的保护、帝陵遗址博物馆的思考等方面阐述了对汉阳陵的文物保护的研究。

      伊拉瑞•波娜朵斯女士毕业于比萨大学化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是比萨大学普通化学和工业化学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物、自然和人造纤维以及有机物质分层彩绘样本的分析等。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上,伊拉瑞•波娜朵斯女士重点介绍了意大利一座木结构建筑的回廊上长达300米的壁画的修复保护工作,以及壁画清理的方法及其效果。

      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是“汉阳陵•比萨文化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后,中方专家和意方专家的首次交流活动,类似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在11月底以前还将举办两次,就文物遗址的保护相关课题展开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讨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