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河工业园旁的咸阳原东端,南临渭河,依托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阳陵而建设,是国家一级博物馆、AAAA级旅游景区及全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公园规划面积约353公顷,建成区面积约205公顷,以独特而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理念与实践为特色,自1999年对外开放以来逐渐探索出“阳陵模式”,在传播弘扬中国优秀历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与认同。
一、资源概况
汉阳陵是西汉王朝第四位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皇家陵区,占地面积庞大,地势高亢、地形开阔,十分雄伟壮观。陵区整体坐西朝东,以东西向神道为主轴,拥有高大封土的帝陵居于西部的核心位置,皇后陵、建筑遗址、陪葬坑等众多次级遗迹四角拱卫,陵园东大门外整齐分布着大量陪葬墓,陪葬墓区东面黄土崖下为西汉时期依托陵墓而建设的城镇——阳陵邑的遗址,形成了布局规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规划建设体系。
1990年为配合西安机场公路的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今改称研究院)对汉阳陵南区外藏坑(陪葬坑系统的一部分)等遗迹展开科学考古工作,出土了以“着衣式”(裸体,穿着真实衣物)铠甲武士俑、微缩铜铁兵器及印章为代表的大量珍贵文物,初步揭示了西汉帝陵丧葬制度,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随着考古工作在周密计划下的稳步推进,帝陵东侧外藏坑、帝陵南阙门遗址、宗庙遗址、陪葬墓区等重要遗迹的内涵先后得到揭露,一个以皇帝为核心,以外藏坑系统象征宫廷官署、皇家卫士,与现实世界遥相呼应的“地下帝国”基本重见天日。作为西汉帝陵中考古工作进行得最为充分的一处,汉阳陵以其丰富的内涵,显示出鲜明的中央集权意识与政治等级观念,集中体现了西汉“文景之治”时期首都地区的物质和制度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基于考古资源的自身特色,汉阳陵自成立博物馆(院)以来因地制宜、创新深入挖掘资源内涵,以文物科技保护手段、工程为保障,逐步建立起以常设展区为核心、遗址历史格局标识展示为轴线的保护展示体系,以及社会教育、文创研发、公共宣传等为内容的社会服务体系,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保护展示体系
以完备的规划编制为基础,截至目前,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设有常设展区四个、临时展厅三个,除此之外还采用多种方式对重点遗迹进行了地面标识展示,以陵区整体格局为框架,向社会公众系统地展示了汉阳陵考古工作成果以及丰富的汉代物质、制度文化,展示效果、社会效益优良。
(一)常设展区
1、考古陈列馆
199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是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最早的展示区及基本陈列厅。展馆建筑由著名建筑师刘克成设计,较为低矮的单层地面建筑以断壁残垣为意向,不破坏遗址区整体景观的同时营造出历史沧桑的氛围,并另辟地下一层对有限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展厅面积约1400平方米,按照具体出土遗迹分区分组展示了千余件精品文物,集中呈现了汉阳陵近三十年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充分诠释了汉阳陵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发展与考古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旧有陈列的历史使命已告一段落。2019年5月,筹划多年的《巍乎盛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基础陈列》对外开放,展览以汉阳陵历史背景、考古发现及保护传承为主线,共展出精品文物近千件,力求多角度呈现汉代历史、汉阳陵考古及保护展示利用成果,系统介绍“文景之治”的汉阳陵与汉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兼具历史感与现代元素的形式设计,使汉文化元素与遗址内涵完美契合,将使观众切实感受到文物背后的故事。
2、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
2003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以目前国内考古发掘所见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形制结构最为完整的帝陵阙门实物为基础,进行保护与展示。展厅建筑为全覆盖式,对其内的大型土遗址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并以汉代阙门的外观为公众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貌,成为同类遗址保护展示方式的先驱和典范之一。展厅内还设置有众多图片资料展板,向公众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阙楼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汉阳陵的历史文化内涵。
2013—2014年,面对土遗址常见的侵蚀、风化、剥落、开裂等病害,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南阙门遗址的危险土体开展了大规模的复位、加固工程。这项工程有力确保了遗址本体的完整性,大大加强了文物安全与展示效果,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文物保护示范工程。
3、宗庙遗址保护展示棚
2006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用以保护和展示汉阳陵二号建筑遗址;该遗址具有四方周正、宏大庄严的格局与关键的区位排布、明确的祭祀性质,极有可能就是历史上的阳陵宗庙——德阳宫,对诠释汉阳陵总体格局与制度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展区在遗址的重点区域保持考古发掘原状,上方搭建保护棚,选取部分地段营造古代建筑意向;其余部位回填后在地表进行遗址发掘所见情况的重建,遗址原有的外围设施则采用现代游览道路和植被进行标识展示。整个展区兼顾了文物回填保护与遗址展示真实性的双方面要求,多层次诠释了西汉帝陵祭祀建筑的形制与内涵,成为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道重要的景观。
4、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2006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由刘克成设计,以当时最先进的理念为指导,成为世界第一座全地下式的考古遗址展示厅。展厅以1998年发掘的帝陵东北侧十座外藏坑为基础,地面保持帝陵原始风貌几乎不变,地下采用中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对遗址区进行全覆盖,保证内部恒温恒湿并进行实时监测;遗迹上方设置有全玻璃式的参观步道,重点遗存侧面打通参观区域,供观众近距离、多角度观察。遗址本体与观众被分置于两个环境下,既用现代科技手段确保了文物安全,又营造出幽深神秘、身临其境的参观氛围,可谓是文物保护与遗址展示、现代技术与古代文化的完美结合。
此外,对考古发现之前已经遭到破坏的外藏坑原地进行原貌重建,遗址区外借助未发现古代遗存的区域建设文物展厅,在放映厅利用幻影成像技术再现历史事件、诠释汉代文化,各种辅助手段的综合运用深化了展示的层次与内涵。该展示厅一经开放便引发社会关注,至今好评不断,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之一。
除上述之外,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或是紧抓自身资源特色,或是在自身基调下积极进行目标明确、主题鲜明的对外合作,历年来推出众多精品临展,如汉阳陵出土世界最早的茶叶展、汉阳陵陪葬墓区唐代贵族李晦墓考古成果展、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地考古成果展、江苏徐州汉代楚王墓文物精品展、四川汉画珍品展等。汉阳陵还积极组织国内巡展,参与兄弟单位举办的特展及出国(境)展;国内巡展走遍全国11省区16市,展出时间累计超过40个月,接待观众总人数超过百万,参与的国内外秦汉文明、丝路文明专题展亦收获了优良的社会效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8月汉阳陵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举办“跨越时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与汉景帝阳陵出土陶俑展”,创新馆(院)际交流合作模式,以秦汉文明对比的特殊视角与当代大众化语言的独特诠释手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二)遗址标识展示
在四大常设展区之外,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资料为依据,遵循遗址整体性、真实性、建设“最少干预”等原则,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对各种遗迹开展了一系列的标识展示工程。这些工程强调了陵区结构的关联性,凸显了汉阳陵的整体性,并极大丰富了整座遗址公园的文化细节。
1、帝、后陵园标识展示工程
帝陵遗址区标识展示工程于2013、2015年分两期进行建设,隔年完成,采用多种手段对考古勘探所得的帝陵及其周边小陵园结构进行了完整的地面标识。帝陵四边的四条墓道及外藏坑保护展示厅之外的七十余座外藏坑,铺设页岩廓清遗迹范围;损毁严重的帝陵北阙门遗址,意向复建展示原有轮廓,四周陵墙与陵园四角排水渠则分别用夯土材料、三维立体图像进行标明。此外,发掘于2011年的帝陵东阙门遗址,经科学回填保持为发掘前自然形成的土丘状态;环陵地带还铺设有便于拆除回归遗址区原貌的游览步道,保证近距离参观。整个帝陵遗址区远望则沧桑的历史风貌得以延续、浑然一体,近看则诸多细节一目了然。
皇后陵遗址区位于帝陵东向偏北,经考古勘探已被确认了与帝陵相似而次一级的形制结构,2018年以来以帝陵为先例开展的标识展示工程正在进行中。
2、道路系统
考古勘探发现汉阳陵遗址保护区内存在为数众多、层级不一的汉代道路,包括帝后陵四向神道、阳陵大陵园外陪葬墓区内的东西向主轴“东司马门道”、帝后陵环陵“徼道”等等,它们也是陵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2007年以来,阳陵馆(院)方根据古代遗存的真实信息,先后对上述道路的存在范围进行了地面铺设与标识,建设了跨铁路桥等重要配套设施,并逐步完善了遗址展示区之间、公园内外的连接道路。现今已基本成型的汉阳陵路网既是对历史文化的进一步诠释,也充分兼顾了现实道路的实用性,可谓疏通南北、缀连古今。
除上述标识展示方式之外,南区外藏坑用地面绿植标识遗址区范围,所种植的多品种月季花还成为重要的季节性景观;北区外藏坑等其他一些遗址区的标识展示方案已完成编制,在不远的未来将继续丰富汉阳陵的保护展示体系,在文化遗产事业中更加充分地发扬自身价值。
三、社会服务体系
(一)社会教育
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长期坚持以自身资源与保护展示为基础,在汉文化这一明确主题下积极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建设有三大固定教育场馆、六项主题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了汉阳陵特色教育品牌。目前,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80多所高校、中小学签订了教育教学活动协议,每年专门策划组织各类教育活动50余场,年参与超过5000人次;多项教育活动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被选入博物馆教育优秀案例,受到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传承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教育场馆
(1)模拟考古基地
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借助自身考古属性与占地面积优势,在陕西省内率先建设青少年模拟考古实践基地。基地选址于遗址区之外,占地约1200平方米,以汉阳陵帝陵外藏坑、建筑遗址和陪葬墓为蓝本建设有三个模拟发掘区,其间埋藏各种仿制文物。活动中通过图文展板、考古工具实物展示与教育人员的指导,让参与者由浅入深地认识科学考古,身临其境地体验考古工作的辛苦与乐趣,改变“寻宝”、“盗墓”的不当观念,有效地实现了公众考古的目标。
(2)陶艺馆
该场馆由与汉阳陵签订合作协议的第三方投资经营,进行原材料采购并提供技术支持,汉阳陵社会教育人员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凭借灵活的合作机制与有力的技术基础,该场馆让以少儿为主的受众得到了亲手制作传统器物的体验,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乐在其中。以之为依托的品牌教育活动“阳陵动物城”以汉阳陵出土的陶塑动物为蓝本,包括知识课堂、陶艺制作、舞台剧三项内容,以严谨而平易近人的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到的创意,入选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示范案例》,成功打出了汉阳陵的品牌。
(3)“汉学小舍”儿童体验中心
该场馆以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遗址区以外的上层空间为依托,以传统学堂为形式,主要服务于10岁以下儿童,除作为各种教育活动的场地外还设置有幼儿模拟考古区、多媒体角色扮演、创意手工等多种设施设备。在这里举办的活动以寓教于乐为宗旨,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群体的特点、需求与学习接受能力,是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践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新尝试,体现了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2、品牌教育活动
(1)公众(模拟)考古
在考古学知识的宣传推广方面,除上面已经介绍过的模拟考古活动外,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曾做出公众考古的有益尝试。201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阳陵馆方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组建的汉阳陵考古队对帝陵东阙门遗址展开发掘。借助东阙门遗址处于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正门前方的区位优势,该项目采取开放式发掘,并在现场设置宣传展板,向公众充分展示真实的考古工地。随后,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合《西安晚报》社开展“一把手铲 梦回西汉”公众考古活动,借助媒体宣传广泛吸引公众,正式面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参与到真正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来。活动中,分组比拼机制充分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考古专家现场指导保证了发掘工作的专业性、严谨性;由此,东阙门遗址的发掘在专业人士与社会力量的紧密协作下顺利完成。
本次活动向公众传播了科学的考古知识与汉代帝陵文化,并成功实践了公众考古学理论,在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荣获2011年度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成为汉阳陵的“金字招牌”之一。
(2)“汉服汉礼”系列教育活动
该系列活动以汉阳陵代表性出土文物——着衣式陶俑的特色为灵感,以汉代服装为核心较为深入地发掘文化内涵,不仅是汉阳陵内研学旅行的常设项目,还更进一步走出博物馆,走进学校、社区、工厂和偏远山区,在更大范围中实践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系列活动以“穿汉服 学汉礼”主题课堂为主干,将服饰文化、服装试穿、礼仪学习、手工制作融于一体,并结合了节日庆典、人生礼仪等多种形式。以此为基础,汉阳陵还推出汉代舞蹈、汉服走秀展演活动,以及面向香港学生的“紫荆花的汉服梦”、面向台湾教师的“海峡两岸交流互鉴”、面向外国友人的“汉服无界”等一系列主题交流活动,广受各界好评。
2018年10月,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自身文化底蕴、活动先例和场地优势为基础,联合西安、咸阳两市数所高校,成立了“唔嗒”汉服文化研习社,做出了“走出去”与资源整合的全新尝试,目前社团活动正在进一步筹备中。
(3)汉代体育游戏系列活动
为进一步彰显汉阳陵作为陕西关中地区汉文化代表性遗存的价值,丰富陕西“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的当代利用体系,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历史研究为基础推出了这一活动系列,包括射箭、投壶、击壤、蹴鞠四大项目。活动除在汉阳陵内举办之外还与中小学合作,作为学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让参与者在紧张竞争中充分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并进一步对汉代历史文化产生兴趣。
除上述之外,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品牌教育活动还包括儿童益智闯关答题、教师技能培训、季节生态主题活动(植树节、月季节、银杏节等)三大项,充分发挥了自身资源优势,广泛覆盖不同受众群体,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2018年,汉阳陵还继续探索汉代文化值得开发利用的点,建设教育活动场地“蔡伦造纸坊”,并以动画为形式做出了“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尝试,社会教育品牌精益求精。
(二)文创研发
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秉持“以资源换市场”做大做强文创的原则,采取资源和自有知识产权入股、授权等合作模式,创新文创研发途径、开拓营销运营新机制,体系初具规模。与陕西华夏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推出的“姗姗的博物馆商店”,以汉阳陵陪葬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彩绘跽坐女俑为原型设计卡通代言形象,投资研发数十种符合当代大众日常需求与审美且富有文化气息的商品,其中汉代瓦当造型的天然皂获得2016年度全国“十大最佳文博创意奖”。以帝陵外藏坑出土的世界最早茶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契机注册的版权,授权研发的汉阳陵瓦当茯茶饼被选为“G20农业部长会议”指定礼品,其他相关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仍在稳步推进中。
(三)公共宣传
近年来,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为公众提供全面、快捷的信息服务。目前,运营有中、英文官网各一,官方微博平台一个(@汉阳陵-博物馆)以及微信公众号三个(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教部、汉阳陵博物馆理事会),及时更新、推送新闻动态与社会服务信息,充分开展网络互动,对自身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向来注重与社会主流媒体之间的合作,除联合《西安晚报》、西安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对重要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之外,近年来还借助网媒拓宽宣传渠道,2018年初与凤凰网陕西频道合作进行的模拟考古活动网络直播便收获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另外,汉阳陵以自身历史文化底蕴为支撑,联合媒体制作纪录片及视频节目,代表作有英国Lion TV《汉墓》、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帝陵》特辑、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文史版)》栏目《礼法寻踪汉阳陵》系列电视讲座等;2018年末还与腾讯网合作推出《1分钟解密一个神秘古事》系列节目的汉阳陵篇,将此类宣传拓展到“微时代”。
除上述之外,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重要日期皆会举办或承办大型主题活动,如2013年遗产日主场城市(咸阳)活动闭幕式、2014年博物馆日“欢乐博物馆”文化教育体验联盟活动、2018年遗产日“经典诵读会”活动等,通过丰富的内容充分激发了公众对博物馆、古遗址以及历史文化的热情。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0月银杏林秋景初现之际,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举办“博物馆之夜”活动,联合企业、高校等社会力量以古乐演奏、汉服走秀等展演形式,为公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阕《忆秦娥》道尽历史沧桑,曾经佳气漫天、群英荟萃的西汉陵原早已埋没于黄土。但随着当代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与利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一座历久弥新的汉阳陵正以蒸蒸日上的姿态面向世人,它将成为关中平原渭河北岸城市新区之畔点缀的一颗文化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