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阳陵博物院2019年度报告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院信息公开水平,现根据博物馆年度报告公开工作要求及《博物馆信息公开指引》,我院特编制本报告,接受社会监督,方便公众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
2019年,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党的建设为统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两办意见精神,各项工作呈现新面貌,较好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强化党建引领,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院党总支全年共召开党总支会议23次,研究决定“三重一大”事项。严格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切实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加强关键岗位、关键人员教育监管。制订《党员干部婚丧嫁娶报备制度》(暂行规定),实现纪检监督全覆盖。
持续以加强驻村力量,保障经费支持,彰显文化特色,拓展扶贫方式为重点开展扶贫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协调帮助县、镇政府部门推进乔村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等儿童文化关爱活动。在10月下旬启动的“金秋踏古”银杏季活动中特设扶贫专柜,宣传当地旅游资源,销售特色农产品,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消费扶贫有机融合。
以院工会和团委牵头,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及建院二十周年纪念活动,相继推出汉阳陵发掘建设参与者访谈、职工主题征文和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上级组织的“职工书画摄影篆刻作品展”。院团支部多次召开青年团员专题座谈和意见征求会,及时掌握和引导青年职工思想动态,工会、团委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强化科学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法人治理和理事会制度稳步运行
召开第13、14次理事会会议,审议博物院目标任务制订完成情况和预算编制等重大事项。修订《章程》,强化党的领导。新增媒体和网络领域两名外部理事。编印《法人治理结构和理事会制度建设资料汇编(2013—2019)》,理事会建设成效持续吸引省内外文物系统学习推广。
(二)完善行政管理提高决策水平
全年召开院务会47次,研究议题114项,注重事前沟通和工作通报,纪检、财务部门全程参与、监督。启动新一届岗位竞聘工作,中层正职竞聘已基本完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办《意见》精神,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准备工作,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馆长奖励基金导向作用日益明显。制订《关于组织实施自行采购工作的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的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建立项目实施职责清单一览表(流程图),规范项目实施全过程。完成内控制度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资产清核管理逐步规范。
(三)认真排查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认真汲取国内外重大火灾教训,严格做好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全年安全巡查700余次,及时更换和新增消防安防器材,保证展厅库房、办公区、林地等重点部位安全。陕西省文物消防安全训练中心运行良好,先后完成中心水喷淋及自动报警教学系统和分布式高压喷雾灭火及教学系统建设工程。完成省文物局长城无人机+卫星遥感执法监测试点项目。承办2019年全省文物系统消防技能竞赛暨消防安全应急综合演练,筹备工作细致周密,消防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体现出我院良好的战斗作风和顽强拼搏精神。
(四)认真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工作长效机制。突出乱象整治,针对我院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围标、恶意中标、随意变更合同等现象,制订《关于加大工程项目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排除整治;制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在游览参观环境方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方案》,杜绝强买强卖、任意兜售等扰乱景区旅游秩序的违法行为。加大人力和监控视频巡查,对院区过往车辆进行登记备案,对项目建设雇佣人员实行严格审查登记,营造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和文明健康的旅游秩序。
三、立足资源优势,科学保护利用文物
(一)文物遗址本体保护有序推进
完成《汉阳陵环境监测与调控集成示范区建设项目》《汉阳陵综合信息预警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汉阳陵外藏坑保存状态预测研究项目》,进入结项验收阶段。《汉阳陵帝陵K21号外藏坑文物本体抢救性保护工程》《汉阳陵着衣式陶俑科技检测研究项目》已获省文物局立项并启动。完成《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预防性保护稳定评估》《汉阳陵南阙门遗址保护设施维修工程》申报立项,为遗址科技保护储备项目。
(二)文物管护展示效果明显提升
《巍乎盛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基本陈列》于5·18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放,陈列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社会反映良好。5月19日《学习强国》陕西平台对此作了报道。该展览列入国家文物局2019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中厅提升改造方案》《宗庙遗址标识展示方案》《南阙门遗址标识展示方案》等已完成初稿编制,我院基本陈列展览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与高校合作举办《汉家衣裳——汉代服饰艺术再现展》,展出汉代陶俑、复制汉代服饰各11件(套)。与秦陵博物院联合举办的《跨越时空的邂逅》秦汉陶俑展续展至7月中旬。与文化团体合作推出的《汉阳陵精品文物篆刻艺术展》,选定60件文物,30个词条进行篆刻创作,计划12月下旬开展。
有序开展东区陪葬墓园与西大门连接路区域勘探工作,勘探范围南北长约1025米,东西宽约40米,面积约41000平方米,探明了2号遗址即汉阳陵外陵垣西门遗址形制结构,探清了部分陵园及围沟情况。完成东司马门道以北区域普探工作,勘探面积约15万平方米,探明包含7座甲字形大墓在内的30座墓葬及其墓园形制、围沟情况,丰富了对陪葬墓园规模形制的认识。整理完成东区陪葬墓外藏坑考古发掘资料,完成200件文物的三维扫描和考古图纸数字化处理工作。420件(组)院藏文物经省文物鉴定组审核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三)业务工作建设水平稳中有升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名次大幅提升。圆满完成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中期评估(2016-2018)、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评估(2017-2018)等评估工作,遗址公园建设成果获得业界认可。
编辑出版《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图录)、《咸阳帝陵之汉阳陵》《漫游汉阳陵之文物成语故事》。撰写论文10余篇,组织学术讲座、参加省内外学术研讨会多次,业务研究氛围日渐浓厚。
(四)成功举办学术会议收效显著
九月中下旬,我院接连召开遗址博物馆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分别吸引了国内外数十家单位专家学者参会,为深化我院汉代帝陵考古和汉文化研究,提升文物大遗址科技保护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四、彰显品牌优势,做好社会教育服务
(一)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24节气”主题活动接续开展,加强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节日荟”活动初步实现常态化。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行业节日,策划“民以食为天”主题课、“跨越千年的科技,体验蔡伦造纸”科技周活动、“巍乎盛景之汉人的衣食行娱”“我是小小文物故事家”等主题活动。配合我院陈列展览、图书出版等工作,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做好社会教育和宣传。全年共开展线下主题教育活动近160次,互联网主题活动20余次,研发教育活动工具包6个系列14款。
在省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全省首家“陕西省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线下体验中心落户我院,实现互联网技术与文物展示、教育体验有机融合。发挥理事会平台优势,成功举办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山西静乐剪纸互动教育巡展(西安站)”活动。“丝路果蔬”展览完成开放,体现出我院对“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目标的积极实践。
制订《研学接待实施细则》,规范研学服务。全年共接待研学活动60余批次、2300余人。弱势群体文化关爱、“穿汉服学汉礼”、模拟考古活动参与人数近万人,社会效益得到充分体现。我院被团省委授予“陕西省青年文明号”,再次荣获“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基地”等称号。
(二)文创和宣传拓宽全新路径
以文化资源为支持,以帝陵第15号外藏坑茶叶遗物为创意,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推出“秦汉古茶”系列产品,是对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
“金秋踏古”银杏季活动得到较大提升,单日接待游客数量最高接近2万人,为探索文旅深入融合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拓宽了思路。银杏林美景登上11月19日《学习强国》陕西平台。
以银杏林为素材,开发文创产品10种20款,涵盖文具、饰品、食品等多类,其中“通关文牒”将我院各展馆与代表文物巧妙串联,深受游客欢迎。汉阳陵官方淘宝旗舰店开业,上线商品10种,陕西文物旅游直通车汉阳陵站正式开通,游客服务方式日趋便利多元。
五、推进重点项目,完善汉阳陵基础设施
完成汉阳陵遗址数据库及文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一期),录入现有汉阳陵遗址信息与4800余件可移动文物信息,逐步实现文物遗址数字化科学管理。
先后完成园区道路二期工程和东西妃子陵、刑徒墓地围墙管护工程的施工和审计工作。有序推进园区消防工程和王皇后陵、南北区外藏坑保护标识工程。配合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园区西大门与正阳大道连接路建设工程和原西铜高速改扩建工程及园区东出入口提升改造工作。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2019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