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概述 » 大事记
大事记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2022年度报告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院信息公开水平,现根据博物馆年度报告公开工作要求及《博物馆信息公开指引》,我院特编制本报告,接受社会监督,方便公众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

2022年,我院在省文物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理事会的科学决策下,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对标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省文物局提出的创建“七个一流”目标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复杂态势,紧紧围绕博物院“十四五”规划主责主业,确保全院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展开,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党建工作

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营造热烈氛围。院党总支精心筹备了“踔厉奋进,同心开启新征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图片展”,不仅是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而且成为我院党建教育的重要阵地。

以制度和项目审计为抓手,加强重要工作监督力度,科学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全年共召开党总支会议20次,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12次第二党支部申报的“文化+党建”工作法,荣获省文物局直属系统“优秀党支部工作法”第三名。

认真落实驻厅纪检组和省文物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扎实修订《廉政风险防控手册》。积极践行“勤快严实精细廉”工作作风标准,将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与深入发掘西汉文景时代的崇廉尚廉文化等重点业务、目标任务考核及中层聘期考核等紧密结合,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全年拨付帮扶资金20万元,种植花椒100亩,实现消费帮扶2.6万元。我院和山阳县漫川关镇同维希望小学共同举办“汉文化进校园活动”“爱我家乡,传承乡愁”等教育活动。

二、行政管理工作

(一)完善实用管用的制度体系

        全年共召开2次理事会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年度工作报告、财务预算报告、部门调整等重大内容,理事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尊重,理事会制度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理事会制度下,我院综合管理和行政决策水平稳步提升,全年共召开院务会36次,研究议题123项;编制完成《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制度汇编(2021版)》,充分发挥制度激励导向作用;法务工作更加完善,财务制度更为健全,资产保管逐渐精准,理事会制度下的综合管理正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目标迈进。

(二)营建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积极组织开展“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迎盛会”专项整治行动,紧盯疫情防控不放松,有效实施防疫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大检查,冬春火灾防控、自建房专项整治等工作,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圆满完成了安全生产火灾隐患整治暨消防能力提升三年专项行动的各项工作,创建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全年积极开展常态化反恐防暴、消防疏散灭火培训演练,提高安保人员和一线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

按照省文物局创建“七个一流”要求,我院多措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今年公开招聘专技人员4人;深化职称改革,探索职称评审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首次开展中层干部聘期考核工作;优化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强化月目标任务考核和绩效奖励。

三、业务工作

(一)大遗址保护取得新进展

按照《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今年标识系统项目建设工程全面铺开,园区景观效果得到极大提升;立足长远发展,我院“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汉阳陵保护规划》已完成修编初稿,并报省文物局审核;东部陪葬墓园区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编制优化已完成上报,施工设计和预算编制按计划推进。

(二)社会教育赢得新荣誉

持续发力推进汉文化教育项目体系建设。“我们都是汉朝人”寒假线上主题学习营和“汉风学堂”系列微课和英语视频,关注度高,参与度广,成效显著;原创短视频《汉代体育运动系列》《汉代达人秀》分别荣获“陕西省2022年优秀科普创作作品征集活动”科普短视频类二等奖和优秀奖;今年重点打造的“汉文化学习中心”全面竣工并投入试运营,这是我院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全新实践。

深化馆校融合。为积极配合学校“双减”政策,推出异彩纷呈的“博悟”系列教育活动。“博悟·搏艺——汉代体育运动”和“博悟·四季”课程是对博物馆“双师”课堂的积极探索;“博悟·关爱”系列公益活动走进高校,助力弱势群体,入选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鉴于在馆校合作方面的优异表现,我院被中国科协评选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省科技厅评为“陕西省良好科普教育基地”。

强化媒体宣传。在疫情常态化下背景下,大力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进完善文物全媒体传播体系。联合“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推出“我们都是汉朝人”“阳陵四季”等专栏,全年累计发布系列短视频、音频等80余个,荣获“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优秀供稿单位称号。

(三)文物保护展示水平逐渐提高

考古与藏品管护更加专业化。为适应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要求,我院成立考古与藏品管理部,编制完成《汉阳陵中期考古规划2023——2027)》,启动实施《东区陪葬墓外藏坑虚拟展示项目方案》和宗庙遗址保护棚木结构更新维护项目。《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藏品管理手册》已编制完成,文物藏品管护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藏品管护体系逐步完善。

展览合作开创共赢新局面。完成“治世之光——西汉帝陵考古成果暨致敬考古百年展”调陈工作,汉文帝霸陵23件(组)精品文物首次向公众展出,该展览在组织形式和展陈效果上都有创新之处,实现兄弟单位优势资源互补共享;首次运用社会资源举办“梵相东成——陕西咸阳成任村东汉金铜佛像特展”,第一时间推动考古成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科技保护研究取得新成果。我院承担的陕西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重大课题《陕西文物安全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研究与对策》 通过省文物局结项验收;省级课题项目“文景时期的随葬器物与汉代社会文化研究”、省文物局科研项目“汉阳陵陶俑残留物分析检测”以及国家文保专项“帝陵东侧21号坑加固保护”均已顺利结项;联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开展“遗址博物馆环境监测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示范区建设,极大促进了我院科研能力提升。

(四)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再创佳绩

文旅融合释放新动能。克服疫情影响,创新开展“云游银杏节”,举办“陕西文博创意直播周”活动,进一步提升我院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探索与社会企业合作发行数字文创,拓展文创新领域;积极开拓渠道展销文创产品,参加各类文化创意产品线上线下宣传展示推介会、展销会,在第九届中国博博会上的“汉阳陵文化创意展位”荣获“弘博奖·最佳展示奖”;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上获得“优秀展区”。我院开发的“汉风无极”系列文创产品和《汉代体育游戏》绘本分别荣获“第三届陕西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历史文化组二等奖和三等奖。

对外交流迎来新机遇。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先后委派2人赴日本参加“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选派代表赴捷克布拉格参加第26届国际博协大会教育与文化委员会2022年年会,“姗姗来了——千岁美女”教育案例获得该委员会授予的“2022年度最佳实践案例”之一。“丝路连接文明”特别直播节目,现场连线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进行文化交流,被中国台湾中天电视、中国澳门澳亚卫视和柬埔寨东盟头条新闻社等国(境)外媒体同步转播,宣传效果良好。

四、认真查找不足,科学谋划明年工作

回顾本年度工作,院党总支和领导班子科学谋划,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业务与行政工作均有突破。但事业发展短板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标省文物局“七个一流”目标,立足于博物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和全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及科技保护重大专项计划的举措还不够多,思路还不够开阔。二是博物院事业全局性、系统性、深入性发展步伐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按照规划以项目储备为抓手的实际效果发挥得不够突出,以大遗址保护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挥得不够有力。

2023年,我院将在省文物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博物院理事会的科学决策下,依靠全院党员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重点围绕以下七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落实全省文物工作“12257”工作路线图,实现我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快“十四五”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落实国家和全省“十四五”文物事业相关规划内容,加快构建完整的汉阳陵遗址标识阐释系统;持续推进汉阳陵保护利用规划修编工作;推进东部陪葬墓园区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编制。

三是推动社会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从自身优势出发,以打造“六大”基地为发展定位,着力推进汉文化教育项目体系建设,开发数字化、系统化、菜单式的教育项目,打造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规范化课程,满足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公众精神文化需要。

四是推动汉阳陵遗址考古发掘与藏品工作有序开展。加快现有文物考古、藏品管理等核心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汉阳陵考古勘探成果资料的汇编;推动“可控考古试验场”项目和“东区陪葬墓的虚拟展示项目”实施。

五是持续推进科技保护工作。贯彻文物保护新理念,构建科技支撑新格局,将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纳入常规工作内容,促进基础业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持续推进“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馆藏铁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是加快推进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提升改造。以“汉阳陵展厅建筑工程检测及安全性评估”项目申报为切入点,推进展陈建筑安全状况评估方案的编制工作,为我院不可移动文物系统性保护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七是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持续推进。探索编制考古遗址公园休闲体育发展规划,打造精品赛事节事文化旅游品牌;突出特色文创IP品牌影响力,继续举办“陕西文化创意直播周”,开拓文创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