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概述 » 大事记
大事记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2024年度报告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院信息公开水平,现根据博物馆年度报告公开工作要求及《博物馆信息公开指引》,我院特编制本报告,接受社会监督,方便公众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

2024年度,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在省文物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省委“三个年”部署和省文物局工作要求,围绕重点工作,整体稳中求进、稳中有进,不断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党建引领,带动事业发展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日常党务工作常规化开展,一个支部荣获“五星级党支部”,两个支部荣获“四星级党支部”,党支部战斗堡垒不断巩固。围绕“汉风廉韵——汉代廉政文化特展”,探索“参观+”菜单式服务内容。该展入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9’重要讲话精神暨省直模范机关创建活动成果展”。全年完成中心组理论学习7次,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3次,警示教育专题会1次。对标“十廉十强化”工作清单,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廉政制度建设、日常政治监督、廉政教育提醒、专项集中整治等工作,今年重点针对公务用车、职工餐厅等情况开展专项监督,严守工作底线。认真落实纠“四风”树新风,利用节假日持续开展廉洁提醒,有力保障全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

二、教育为基,扩大自身影响

“阳陵节日荟”“教育引领 博悟阳陵”系列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坚持深入特殊学校、养老院开展文化关爱活动,“我在长安学考古”等公益夏令营反响良好,彰显公益属性。“‘寻·溯’汉人足迹”汉文化研学项目荣获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中国博物馆协会西安培训中心挂牌我院,中、省讲解员培训班顺利完成。推出12期“博悟·探秘”系列课程,线上线下扩大辐射范围。馆藏文物陶仓入选了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人教版)教科书,《博悟·关爱——汉阳陵文化解读》《博悟·四季——阳陵二十四节气》《博物馆里的公开课之汉阳陵篇》等教育读物,适用不同阅读群体,“博悟·典故”编撰完成待印发,馆校合作深度不断加强。先后接待中美田野考古班、澳大利亚西澳博物馆,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高质量完成台湾省书法专业人士、台湾大中学校文史教师、中华文化遗产研习营结营活动,以及港澳多批大中学生参访交流,反馈效果良好。“童心筑梦 绘彩国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和“团扇绘梦,多彩世界等你来涂”美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社会反响热烈。

三、创新理念,促进展览交流

院藏文物参与了17个各类文物主题展览,全年借展文物总数约480(组),实现借展收入112万元,达历史新高。“汉阳陵文物遗址考古成果展”赴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完成各项准备,为各地巡展奠定基础。“汉风廉韵”(含图片展)荣获陕西省第二届博物馆优秀展览评选“优秀奖”,并赴安康博物馆、咸阳博物院开启巡展,传播力影响力扩大。“从白鹿原到咸阳原—考古视野下的‘文景之治’印记”专题展已上报国家文物局核心价值观展览,“地铁遇见博物馆”系列活动、秦宫地铁站“秦风汉韵”美陈展示社会反响良好。

四、系统规划,提升管护水平

汉阳陵保护规划已待国家文物局批复。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阐释)系统工程完成终验并全面开放。东部陪葬墓园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资金审核通过,《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体提升改造项目计划书》获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目前正在积极编撰提升改造方案。完成了汉阳陵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二期)实施和项目初验工作。完成2023年省考古院移交447组(1504件)文物登记建账和信息采集等相关工作。汉阳陵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项目已申报,“阳陵东区陪葬墓M3外藏坑虚拟展示”顺利上线。汉阳陵南门阙遗址保护性建筑防渗保护项目施工进展顺利,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预防性保护稳定评估项目和馆藏铁质文物保护修复已完成初步验收,文物保护再上新台阶。

五、提升能力,强化业务研究

成功举办第三届“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汉阳陵与汉文化研究(第五辑)》正在编辑。举办“名家谈阳陵”系列学术讲座4次;专技人员今年共发表17篇文章,出版《微痕解码》《治世之光》等专著5本,,特别是《微痕解码》相关成果被《中国文物报》“文物之声”栏目刊载,撰稿和待发文章28篇。组织申报2025年省级科研课题2项,院级2项课题已结项,国家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即将结项。完成汉阳陵(1995-2007)考古发掘报告初稿。汉阳陵考古口述史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

六、创新思维,推动文旅融合

“汉代优秀文化元素创意转化及开放共享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已开发了12款文创产品,项目成果《创新与共享——汉阳陵文物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炼》正在编撰。“寻踪·汉阳陵”大汉文化主题游径定向活动入选全国30强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全年开发文创产品38款,“姗姗有礼”系列文创、“千手福虎”系列数字盲盒和虚拟数字人“姗姗”在全省评选中名列前茅。开展3项10次文创品牌营销活动,举办“汉风无极·汉阳陵樱花艺术节”“金秋踏古·银杏季”等8场汉阳陵文旅品牌活动,“文物+体育+艺术”发展机制助力文旅融合。

七、严格规范,提升管理水平

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八、九次会议,省图书馆等单位来院调研,不断激发理事会活力。在第六次全国博物馆运行评估(2019-2021年度)中,我院获得第47名的较好成绩。大遗址保护成果显著,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授予2023年度“考古和研究推介单位”奖项,这是汉阳陵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面首次获得该类奖项。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独家发布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我院荣列“文物遗址类博物馆海外影响力十强”榜单财务管理持续规范,2023年我院基本无审计问题,高度重视预算编制,提前谋划完成2025年预算编制受到省文物局肯定。项目管理提前谋划,积极申报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项目和建议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专栏内容,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培训班、学习培训汇报交流会常态化、制度化举办。完善假期管理制度,持续健全内部管理。关心关爱干部职工(含退休),创新活动开展形式。招聘党务专干、设备管理、教育员、业务秘书及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完善人员梯队。完成3名预备党员转正,接收1名预备党员中青年入党热情持续高涨。

八、守土有责,维护安全稳定

召开安全专题会议8次,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执行“三级值班”和开闭馆等制度,值班人员坚持每日四次安全巡查,并作好检查巡查记录,全年累计值班巡查1500余次,巡查里程1.2万余公里。“汉阳陵安全防范系统提升改造项目”已完成国家文物局项目库资料填报。“陕西省文物消防安全训练中心改扩建项目”已完成省财文物局文物保护一体化管理平台项目入库资料填报。全年组织开展各类培训16次,各类演练12次。组织开展文物安全、防汛、防火、等专项检查20余次;全年发现隐患86项,完成整改84项。

九、彰显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驻村工作队结合我院实际,协助村委会科学、合理做好我院帮扶以及资金落实工作。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组织驻村小学通过5G线上直播形式,参与我院“博悟”系列双师课堂教育,并积极开展端午节主题等文化帮扶活动,协调帮扶村青少年“探古求今,学思悟践,励志成长,启航未来”暨“博悟·关爱”文化公益夏令营,切实做到文化关爱、文化启智。